第753章
推荐阅读:九个师妹太疯狂,我不强亿点怎么行?、地煞七十二变、我在修仙界万古长青、仙人消失之后、至尊战王、天人图谱、重生:先知的我,一路狂飙、大夏镇夜司、守山人修仙记、末世!阿姨图鉴,从绝美人妇开始、
众所周知,西域绝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人们一想到西域,第一印象就是万里黄沙、浩瀚戈壁。</br> 中原地区能够兴修水利,引河水灌溉,但是西域大部分地区连兴修水利的机会都没有。</br> 河流少!</br> 好不容易有个河,河里水少得可怜,可能流不到中游就完全消失了,论减肥速度堪称无敌。</br> 即便遇到一个水流充沛的河,如果挖渠的话,引来的水还不够渗透和蒸发的。</br> 总之,一个字——干!</br>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的劳动人民发明了一种井渠的饮水方法,也就是常说的“坎儿井”。</br> 关于坎儿井的发明者,大概率是中原百姓。</br> 清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观堂集林·西域井渠考》一文中认为,坎儿井起源于“井渠”,并引《史记·大宛列传》中的一个故事,以支持此说。</br> 故事说,大宛城中本无井,引用城外流水,后在战事中,外城被困,水源切断,因找到了“秦人”,才学了穿井,解决了当时城内严重的断水问题。</br> “秦人”当时是泛指中国关中一带的人,这说明“井渠”或“穿井之法”,当时已由中国内地传至西域,而且应用到引地下潜流。</br> 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把地上明渠变成地下暗渠,解决自然蒸发的问题,让水能够以最低的损耗输送到目的地,解决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br> 新疆有2000多条坎儿井,总长在5000公里以上。其中吐鲁番有1200多条,哈密有500多条。吐鲁番盆地是天山南北坎儿井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新疆坎儿井的起源地。</br> 沙漠变绿洲,“火州”之称的吐鲁番盆地变成了瓜果之乡。</br> 七河之地虽然有充沛的水资源,但这些水资源分布不均。</br> 靠近河流、湖泊的地方水资源充沛,堪称塞上江南,其他地域就干得深浅不同,旱得轻重不一了。</br>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br> 想要进一步改善七河之地的环境,增加植被覆盖,以及大面积种植瓜果蔬菜、药材香料、粮食棉花等物,坎儿井必不可少。</br> 这不是小活。</br> 历史上的坎儿井修了差不多五百年,而岳川在七河之地修的坎儿井里程更长、范围更大。</br> 保守估计是好几个五百年计划。</br> 然而……这不是有了蜥蜴人嘛……</br> 挖掘坎儿井,最大的问题就是地下作业。</br> 普通人不适应地下幽闭空间,劳动效率低下,还有缺氧、粉尘、渗水、塌方等危险。</br> 蜥蜴人不同,它们就是地下生物,挖沙打洞是家常便饭。</br>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坎儿井的挖掘方向。</br> 如果蒙着一个人的眼睛让他走直线,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做不到。</br> 坎儿井最深的可以达到地下一百多米,在这种环境下挖掘地道,既要保证前进的方向,又要保证水平的方向。</br> 难度可想而知。</br> 在实践(本章未完,请翻页)</br> https://www.shw9.cc。https://m.shw9.cc </br>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0/317/25904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