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天子南巡 17

推荐阅读:炼气练了三千年都市之美女帝国为什么这种A也能有O大明皇孙千里起解影帝和他的傅先生快穿黑化:病娇哥哥,坏透了!快穿之拯救行动狂龙医婿江辰仰望

    宗室问题,就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给后世之君挖的一个坑。

    而且这个坑,深不见底。

    这么多的宗室,如何妥善安置,永远是一个大问题。

    朱翊钧写了三幅字,送给了三个藩王。

    随后,便让众人退下了。

    而在朱翊钧送走三王之后,也想着他昨夜对冯保说的那些话,给宗室缩减开支。

    说白了,就是缓解,根本就治标不治本……

    太祖高皇帝建立明朝后,鉴于元朝“主弱臣强”的教训,推行“封建诸王”政策,将二十四个儿子,除太子朱标外分封到边塞与要地,赋予诸多特权……

    亲王可设三护卫,兵力少则三千,多则数万。

    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边塞亲王甚至节制地方将领,如燕王朱棣节制北方军务。

    赐田庄、商税、盐引,岁禄万石起步洪武年间亲王禄米是一品官员的五十倍,且免税赋、不事生产,形成“食禄而不治事”的寄生阶层。

    亲王冕服车驾堪比天子,地方官员拜见需行君臣礼,成为皇权在地方的活体图腾。

    朱元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试图用血缘纽带构建皇权护城河。

    但这套制度从诞生起就埋下隐患……

    藩王兼具军事、经济特权,与中央“强干弱枝”的集权逻辑天然对立。

    汉初“七国之乱”、晋朝“八王之乱”的教训被朱元璋选择性忽视,他坚信“亲亲之谊”能超越权力博弈。

    但老人在,他在,才有亲亲之谊,他不在了,就只剩下了权力博弈,就只剩下,大侄子你在哪,叔叔来找你了……

    而后,宗室人口爆炸式增长。

    “世袭罔替,无差别供养”

    这让朱翊钧想想都挠头。

    对后世子孙也太好了吧。

    这是太祖高皇帝生怕自己的子孙后代会重操旧业,去要饭啊。

    亲王嫡子袭爵,其余儿子封郡王,郡王嫡子袭爵,其余儿子封镇国将军,代代递减却永不失业,永远都是大明的宗室。

    开国太祖定下来的制度,延续了两百年,法理性在那里摆着呢……

    至万历年间,宗室人口已达十五万,朝廷每年需支付禄米八百五十三万石,占全国税粮的四成之多,形成“国之赋税,半供宗室”的畸形财政。

    当然,这是理论上,实际上,并没有给那么多的粮食……可依然是朝廷每年开支的大头……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激进削藩,引发“靖难之役”。

    朱棣以藩王身份逆袭称帝。

    朱棣登基后,深知藩王军事威胁,采取“削权不削利”策略,剥夺护卫兵权,亲王“不预兵政”,军事权收归地方都督府……

    但相对来说,保留了他们的特权,对于最要命的一点,是没有改变的。

    用财富换兵权,将藩王从“军事集团”驯化为“高级囚徒”……

    到了大明朝的中期,宗室进入了特权膨(本章未完,请翻页)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1/1998/217529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