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吕惠卿:官家心里果然有章子厚!
推荐阅读:星际:病弱女配倒拔垂杨柳、夜宿孤棺,高冷女鬼崩溃求我别死、混民国,不借就抢、官道雄途、断绝关系后,觉醒SSS级天赋百分百爆率、问鼎:从一等功臣到权力巅峰、云养合欢宗:曹贼从仙子开始臣服、呢喃诗章、斗罗直播间:观众全是唐三仇敌!、恐游,开局病娇妹妹求我别杀她、
元祐二年四月壬午朔(初一)。
景灵宫中,礼乐大作。
宣光殿内,群臣集体归附于地上。
那先帝御容画像前,两宫与赵煦,率领着先帝诸妃嫔、皇子、公主,酌献于神灵之前。
礼部尚书韩忠彦,抑扬顿挫的声音,在这宣光殿内外回荡着。
“伏以天鉴不远,诚感则通。方宝构之肇新,宜神游之降格。具严法席,高咏灵篇……内安清静之居,外锡蒸黎之福!”
毋庸置疑,这是一篇青词。
苏轼写的,赵煦特别命人去登州,找了苏轼要回来的。
所谓青词,最初是道士们写给四方五帝的祝文,或者请神的符箓文体。
最开始,是牛鼻子们的自娱自乐。
但到了唐代,随着皇帝尊崇道家,于是,青词也就进入了政坛。
皇帝开始要求大臣给自己写青词。
但这有一个问题。
文臣,都是士大夫,而士大夫都是儒生。
而儒生,必尊孔!
孔子有教:敬鬼神而远之!
于是,在很多士大夫眼中,写青词就意味着悖逆圣人之教。
所以,不大喜欢,非常抗拒。
本来,皇帝们也没觉得这青词有多重要。
但士大夫文臣们一抗拒,那皇帝对这个事情就重视起来了!
什么?
你不愿意写?
很好,很强大!
既然你这么尊孔重道,以至于到了不遵朕意的程度。
那就不要做官了!
回家吃自己吧!
于是,自唐代开始,让大臣写青词,就成为了一种君权对大臣的规训手段。
愿不愿意给皇帝写青词,成为了衡量一个大臣是不是忠臣的条件。
反正,在皇帝眼里,愿意写青词的,未必忠心,但不愿意写青词的,肯定不是忠臣!
道高于君!
这样的人,绝不可用!
而,士大夫们,则普遍很委屈,在写青词的时候是能敷衍就敷衍。
毋庸置疑,这进一步刺激了皇帝们的神经。
尤其是入宋后,赵官家们,开始仔细审核每一篇大臣写的青词。
待制以上,必须人人过关!
谁要是敢敷衍,谁就不要想提拔、重用!
所以,赵煦让苏轼写这篇青词的目的,其实是在测试苏轼。
从结果来看,苏轼起码是过关了。
这篇青词写的很得体,并没有敷衍了事。
等韩忠彦念完苏轼写的青词,赵煦对着自己父皇的御容画像,再拜稽首,然后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拿起一杯酒,郑重的上前恭敬的放到神主供桌上。
于是,礼乐大作。
平章军国重事、太师文彦博,则文及甫、文贻庆的搀扶下,亦步亦趋来到殿上,躬身再拜,然后敞开写在黄麻纸上的祝文,代表文武大臣,祷与先帝及列祖列宗。
“维元祐二年,岁次丁卯,四月壬午朔……”
“神宗英文烈武钦仁皇帝神御迁于宣光殿,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亲行酌献;皇太后、诸妃、大长公(本章未完,请翻页)
景灵宫中,礼乐大作。
宣光殿内,群臣集体归附于地上。
那先帝御容画像前,两宫与赵煦,率领着先帝诸妃嫔、皇子、公主,酌献于神灵之前。
礼部尚书韩忠彦,抑扬顿挫的声音,在这宣光殿内外回荡着。
“伏以天鉴不远,诚感则通。方宝构之肇新,宜神游之降格。具严法席,高咏灵篇……内安清静之居,外锡蒸黎之福!”
毋庸置疑,这是一篇青词。
苏轼写的,赵煦特别命人去登州,找了苏轼要回来的。
所谓青词,最初是道士们写给四方五帝的祝文,或者请神的符箓文体。
最开始,是牛鼻子们的自娱自乐。
但到了唐代,随着皇帝尊崇道家,于是,青词也就进入了政坛。
皇帝开始要求大臣给自己写青词。
但这有一个问题。
文臣,都是士大夫,而士大夫都是儒生。
而儒生,必尊孔!
孔子有教:敬鬼神而远之!
于是,在很多士大夫眼中,写青词就意味着悖逆圣人之教。
所以,不大喜欢,非常抗拒。
本来,皇帝们也没觉得这青词有多重要。
但士大夫文臣们一抗拒,那皇帝对这个事情就重视起来了!
什么?
你不愿意写?
很好,很强大!
既然你这么尊孔重道,以至于到了不遵朕意的程度。
那就不要做官了!
回家吃自己吧!
于是,自唐代开始,让大臣写青词,就成为了一种君权对大臣的规训手段。
愿不愿意给皇帝写青词,成为了衡量一个大臣是不是忠臣的条件。
反正,在皇帝眼里,愿意写青词的,未必忠心,但不愿意写青词的,肯定不是忠臣!
道高于君!
这样的人,绝不可用!
而,士大夫们,则普遍很委屈,在写青词的时候是能敷衍就敷衍。
毋庸置疑,这进一步刺激了皇帝们的神经。
尤其是入宋后,赵官家们,开始仔细审核每一篇大臣写的青词。
待制以上,必须人人过关!
谁要是敢敷衍,谁就不要想提拔、重用!
所以,赵煦让苏轼写这篇青词的目的,其实是在测试苏轼。
从结果来看,苏轼起码是过关了。
这篇青词写的很得体,并没有敷衍了事。
等韩忠彦念完苏轼写的青词,赵煦对着自己父皇的御容画像,再拜稽首,然后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拿起一杯酒,郑重的上前恭敬的放到神主供桌上。
于是,礼乐大作。
平章军国重事、太师文彦博,则文及甫、文贻庆的搀扶下,亦步亦趋来到殿上,躬身再拜,然后敞开写在黄麻纸上的祝文,代表文武大臣,祷与先帝及列祖列宗。
“维元祐二年,岁次丁卯,四月壬午朔……”
“神宗英文烈武钦仁皇帝神御迁于宣光殿,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亲行酌献;皇太后、诸妃、大长公(本章未完,请翻页)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2/2088/22879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