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1)

推荐阅读:我真要逆天啦重生2010:我垄断了全球经济太上武神诀失忆后,前任小叔诱她沉沦女总裁的上门女婿官场奇才:最强靠山竟是我自己女帝每日一问,今天他没变强吧?官声之巅峰权力神葬塔我只想混宗门补助,可她们非要拜我为师!

    第1007章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1)

    时隔差不多四年,韩维再次被人引领着,登上福宁殿前的东上閤门。

    犹记得元丰八年,先帝猝然驾崩,他奉诏回朝。

    也是这样,被人领着,来到福宁殿朝拜新君。

    只是,彼时的新君只是一个被所有人都忽视的孩子。

    尽管其已经传出了些聪慧、仁孝的名声,

    但没有人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能有什么作为?

    大权,定是在太母和母后手中。

    小皇帝想掌权?

    难!

    太母、母后不死,基本不可能。

    可,没有人能想到,当年那个看着瘦弱的少年官家,能在三年多时间里,就完成了收权。

    连太皇太后,都被逼着撤帘了。

    如今垂帘听政的太后,说的好听点是母后临朝,说的难听点,不过是个泥塑雕像。

    大事,宰执们会请旨福宁殿。

    小事,宰执们通常只需要禀报一下,帷幕内的太后就只会说:依卿言、相公之议甚好、吾妇人,且依相公谋划……

    加上天子命都堂诸公,分领六部事,各自对口负责一个部门。

    枢密院甚至把兵部,当成了自己直属的下级。

    相权因此急速扩张!

    偏那位陛下,还毫不猜忌。

    据说,连使绊子、掺沙子的手段都没有做过。

    于是,当韩维再次回到汴京。

    他不止发现,汴京城内外,一片机杼声。

    朝中上下,更是已面目全非。

    他甚至还看到了,北虏的使团成员,在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中出入勾栏,依红偎绿。

    这大宋朝,已不再是他记忆里的大宋朝。

    唯一不变的,大抵只有这皇城大内之中,巍峨的殿阁了。

    心中想着这些,前面引路的内臣的声音,就传入韩维耳中:“韩相公,请入殿!”

    福宁殿的东閤侧门,已被卫士推开。

    穿着山文甲的御龙班直们的身影,在殿门之后影影绰绰。

    韩维回过神来,连忙道了声谢,便持着朝笏,来到那东閤殿门前,大礼拜道:“开府仪同三司、资政殿大学士、北京留守、判大名府臣维,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片刻后,一个内臣走出来,对韩维道:“皇帝陛下有旨:朕万福,相公请入内说话!”

    “诺!”韩维再拜。

    然后就提着腰带,弓着身子,小心翼翼的步入殿内。

    福宁殿,韩维一点也不陌生。

    因为,他是先帝潜邸大臣。

    先帝即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拉着他家三兄弟以及李纯等人,在这福宁殿内谋划着新政。

    王安石能被重用,就是韩维还有韩缜,天天在先帝耳畔,称赞其才干。

    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韩维就已经步入了一间雅致的书房内。

    他眼角的余光,迅速的捕捉到了,一个坐在书房上首的椅子上的少年。

    他立刻持芴而拜:“臣维拜见皇帝陛下!”

    “相公免礼!”只听着一个稍显稚嫩的少年声音说道:“来人,给相公赐座、赐茶!”

    “谢陛下!”

    一条椅子被搬到了韩维身后,然后有女官奉来茶汤。

    韩维坐下来,微微抿了一口茶汤。

    甘甜滑润的口感,在味蕾绽放。

    确实不愧是宫中御茶,真乃人间美味!

    难怪,据说连契丹主,也学会了这种用牛奶烹煮茶汤,然后放入蜂蜜或者糖霜调味的喝法。

    便听官家问道:“康国公身体可还好?”

    韩维连忙禀报道:“回禀陛下,来前臣兄,托臣向陛下谢恩!”

    “多亏了陛下,派遣御医,赐给御药,并遣太医院内之医护日夜照顾,臣兄病情今已好转许多!”

    自二月戊子(11),韩绛开始生病以来,赵煦派出了前所未有的医疗团队。

    以知太医局陈易简挂帅,总责内外诸事、致仕朝散大夫孙奇为总医官,全权负责诊脉、开药。

    单单是联合治疗团,就有十几位太医国手。

    全部是专治老年疾病,擅长调养的高手。

    又选派了太医局里,数十名经过元祐南征锻炼、培训的医护,前往韩绛府邸十二时辰轮班护理。

    无论是煎药还是服药,不管是饮食还是日常护理。

    皆由这些在南征的伤兵营里锻炼出来,并在京城中接受了长达两年护理培训的医护官负责。

    除此之外,赵煦还赐给了大量御药。

    可以说,韩绛享受的是前所未有的医疗待遇。

    也正是在太医官和医护官们的精心调养、照顾下,韩绛的身体,才能维持下来。

    不然,他怕是早就薨了。

    哪里还能如现在这般,能与亲属说话,从容的安排后事?

    自然的,亲眼目睹了一切的韩维,是又羡慕又感激。

    赵煦却是感叹道:“康国公,我之诸葛武侯也!”

    “想当初,皇考不幸,奄弃天下,我与母后孤儿寡母,孤立无援,乃是康国公不辞辛苦,不惧艰辛,从河南入朝,辅佐于我,梳理朝政,祢和党争,清理弊病,去除苛政,优抚百姓,调理各方!”

    “若无康国公……何来今日国家之盛?”说着,赵煦就眼眶发红,忍不住的掉起眼泪来。

    身为帝王,喜怒随意,哭笑随心,是基本技能——不要以为只有昭烈帝,才会动不动哭唧唧。

    实际上,举凡能成大事者,大半都是情感丰富的哭唧唧。

    譬如英明神武,战无不胜的唐太宗,就是一个哭唧唧的帝王。

    和这些人比起来,赵煦的实力还是稍显稚嫩。

    当然,考虑到昭烈帝与唐太宗,都是五百年一出的魅魔级帝王。

    赵煦即使‘稍显稚嫩’,但最起码也属‘半步魅魔’。

    故而,韩维听着天子声情并茂的话语,见着这位官家眼眶发红的模样,顿时感动无比,拜道:“臣与臣兄等世受国恩,报效陛下,鞠躬尽瘁,乃属本分!”

    “陛下爱幸,恩隆爱重,臣代臣兄叩谢圣恩!”

    说着,韩维就恭敬的起身顿首谢恩。

    赵煦赶紧让身边的童贯上前搀扶起来。

    待韩维坐下来后,赵煦就接着道:“康国公鞠躬尽瘁,韩相公公忠体国,实乃天降宰冢,以佐我家!”

    “实我家之幸,天下之幸也!”

    “故此,今日一切恩典,皆是康国公应得的!”

    说着,赵煦就话锋一转,问道:“韩相公今日入宫,应当是有着忠言,想要上奏的吧?”

    “便请相公,无所遮掩,一概讲来,朕当洗耳恭听!”

    韩维拱手道:“诺!”

    “臣谨奉德音!”

    然后,他整理了一下思绪,重新理了一下脉络,才接着道:“不瞒陛下,臣今日入宫,乃是科举而来!”

    “国朝取士,以至公为准绳!”

    “此盖列圣留心,请求曲尽,以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南西北之人,不问贫富贵贱,士农工商之别!”

    “而聚天下英才,诸路士人,混合而一,唯材是举!”

    “又以誊录编排糊名之法,使考官不知考生籍贯、背景、家族,于是无憎爱厚薄之心,以至公为权衡,祖宗以来,概莫如此!”

    “故社稷安宁,天下太平!”

    这些话,韩维是说得义正言辞,因为事实就是如此。

    大宋朝历代以来,不断改革科举取士之法的脉络,就是冲着公平两个字来的。

    罢行卷、废墨义,最终选择黜诗赋而用经义取士。

    本质上就是为了扩大统治集团的代表性。

    使大宋朝的士人来源尽可能的多元化。

    如此一来,就可以从不同阶层取士。

    当然,赵煦知道的,所谓公平,只是统治者们,对外的说辞,是表象。

    不然的话,若真的讲公平。

    为何不废锁厅试、别头试这些给衙内们开的后门?

    若真的讲公平,唯材是举,为何要给选人套那么多枷锁?

    又是循资,又是京削。

    摆明了就是不想让寒门家的孩子,轻易改官挤进统治集团的核心。

    更不要说,还搞出了一大堆的针对非科举出身的文官的歧视性制度。

    所以,赵煦心里面非常清楚。

    说到底,所谓公平是幌子,维稳才是目的。

    是的!

    老赵家连科举都当成了维稳工具!

    元昊叛宋,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王师三战败北,被迫议和。

    这才有了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庆历兴学运动却取得了成功!

    为何?

    因为,赵官家知道,再不维稳,把草莽里的豪杰纳入统治集团的话,迟早会有人发现——其实打进汴京,比考进汴京要容易。

    张海、郭邈山,只是逃亡的兵士而已。

    但他们一朝裹胁叛乱逃亡军士和盗匪合流后,就能转战大半个天下,搅的朝廷焦头烂额。

    张海、郭邈山起义刚刚镇压下去,贝州的王则,又以弥勒下世的口号起事。

    北方不消停,东南也不安静。

    几乎就是在张海、郭邈山起义的同时,东南的海州,爆发了王伦起义。

    彼时的赵官家是何等惊慌失措,朝臣们的震怖之色,可想而知。

    欧阳修更是因此惊呼——强人一伙多过一伙,贼人一年强过一年。

    言下之意就是——大宋朝再不改革,就要吃枣药丸!

    为了不让朝廷吃枣药丸,就只能打开上升通道,尽可能的扩大取士范围。

    就像张元、吴昊,让大宋朝殿试从此不再黜落士人。

    经历了这些起义与暴动后,老赵家立刻解除了几乎所有在科举上的身份限制——只要父祖三代没有谋反作乱的罪行的人。

    不拘是商贾、农民、工匠,还是士大夫,都可以参加科举。

    其后的数十年中,更是不断在庆历兴学运动的基础上,修建学校,大兴教育,广取人才。

    在张海、郭邈山起义之前的景佑五年壬寅榜,大宋取士三百一十人。

    但到了张海郭邈山起事之后的庆历二年壬午榜,取士数字就飙升到了四百三十二人。

    下一届,庆历六年的丙戌榜,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五百三十八人的高峰。

    但,当朝廷绞杀了张海、郭邈山起义,平定了贝州王则之乱,又扑灭了王伦的起义后的皇佑元年已丑榜,取士人数滑落回四百九十八人。

    到了太平的嘉佑年间,取士人数更是一路下跌。

    譬如嘉佑二年,还取士三百八十八人。

    但到了嘉佑四年,就只取了一百六十五人。

    其后的嘉佑六年、嘉佑八年的科举,都徘徊在两百以下。

    这说明了什么?

    家人们,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那为什么,现在的科举一次取士都在六百上下?

    今年更是要达到七百以上?

    答:因为,赵煦祖父英庙是小宗入继,在位期间又搞了濮议。

    为了维稳,也为了拉拢人心。

    所以,英庙一上来,就开始放水。

    而赵煦的父皇在位期间,大搞变法,侵害了大量利益集团的利益,为了安抚人心,也只能继续放水。

    赵煦这里是同样的道理。

    而且,他想推动大宋社会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不想引发大范围的社会矛盾,让地主士绅们扯旗。

    咋办?

    继续放水妥协!

    温水煮青蛙!

    反正,大部分地主士绅,只要有官当,就不在乎朝廷到底在干嘛!

    除非朝廷把刀子架在他们脖子上。

    正是因为赵煦对这一切都心知肚明,甚至比韩维还懂。

    所以,他听完韩维的话后,并没有表态,只是微笑着,用着一双真诚的眼睛,看着韩维。

    一副——朕读书虽然少,但家里的事情,朕还能不知道?的模样。

    这就让韩维有些讪讪然了。

    知道忽悠不了赵煦后,他就只能说实话了。

    “臣知陛下,欲复兴社稷,中兴国家,乃欲提拔人材,捡用英雄!”

    “于是,有吏员公考之制,又欲革新科举,选用精干之士……”

    “然陛下可知,如此一来,陛下所取者,必多以官宦人家,权贵子弟为主!”

    赵煦依然只是笑。

    因为啊,在他面前的这位韩维韩持国,乃是韩亿之子,世代簪缨之家,是真与赵官家共天下的顶尖权贵。

    但他却在赵煦面前,一副要为了寒门士人出头的做派。

    可赵煦却看得清楚。

    在现代锤炼过后,他已知道,一切冠冕堂皇的词语背后,都藏着一个利益集团的心思。

    就如明末的东林党,口口声声都是家国天下。

    但朝廷想收商税、矿税?

    没门!

    自己家里更是隐匿了无数田地和人口还有财富!

    也如在熙宁变法,新旧两党之间,互斥对方为小人、奸臣,自诩自己为君子正人。

    但,仔细分析就知道了,旧党绝大多数都是既得利益集团,是把控了大部分上升通道,死活不肯让出来的顽固守旧派。

    而新党之中,除了王安石等少数人外,剩下的都是不满被人垄断了上升通道,升不了官,不得志的年轻人。

    韩维自然也是一样。

    他代表的是他和他身后的庞大利益集团。

    而毋庸置疑,赵煦想要做的事情,伤害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影响了他们和他们子孙的富贵。

    不然,韩维难道吃饱撑着,非要入宫寻不痛快?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是韩维,而不是都堂的宰执们,或者在京的元老?

    韩维和这些人有什么不同?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2/2088/847210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