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东汉时期传下来的药膳(3K)
推荐阅读:沈砚书容枝枝刚刚更新、沈砚书容枝枝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正版、沈砚书容枝枝小说免费阅读全文结局、沈砚书容枝枝小说免费阅读笔趣阁、想害我?这一世我有光环加成、三国:袁公拒见?找找自己的问题、不朽龙脉、各位,欢迎来到新世界、大道圣主、沈砚书容枝枝全文阅读完整版大结局、
“道地”二字。</br> “道”是古代华夏相当于现代省区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br> “地”是指地理,地带,地形,地貌。</br> 中药开始讲究产地,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br> 《神农本草经》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br> 南北朝时候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诸药所生,皆有境界。”</br> 到了唐朝的时候,对药材的认识和应用更加深入,《新修本草》强调了药材的产地差异。</br> 明清时期,“道地药材”的专用数据正式出现在本草和文学作品中。</br> 明朝官修本草的《本草品汇精要》中,每种药物名下都列举了“道地”的条目,介绍该药的产地,强调道地的重要性。</br>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药在不同生长环境里,体现出来的药性,也有很大不同。</br> 比如东北的人参种到海南,就能长得像是萝卜一样粗壮,但是药用价值几乎就没了。</br> 这就像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br> 北方的黄芪移植到长江沿岸,原本扎根向下的黄芪就会长成鸡爪状。</br> 其次除了生长的地域,采摘的时间也有讲究。</br>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采摘时节不正确,药材品质也会严重下滑。</br> 比如杭白菊和三七的生长期是五到六年,提前采摘药性就会大失。</br> 最后道地药材还必须按照方法炮制。</br> 就比如附子,切片生晒的生附片有破冰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br> 单个热土煨烤的炮天雄,功效就成了回阳温补,温中带力。</br> 同甘草栀子等煮透制成的淡附片,功效就成了温补肾阳。</br> 而经过胆巴浸泡的黑顺片,又变成了温阳散寒,回阳生脉的功效。</br> 除此之外半夏也有此类制法如,生半夏,法半夏,清半夏,水半夏不同制法,不同效果。</br> 方言上辈子刚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讲了一个关于道地药材的故事。</br> 清代名医吴鞠通他在治疗水肿病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方子明明是对症的,但是却疗效不佳,后来检查后才发现,是由于药方里面的桂枝质量有问题。</br> 最后他求购岭南的桂枝,再次让患者服下同样方子的药后,果然效如桴鼓,病人很快就好了。</br> 如此可见道地药材与一般药材的差异是何等巨大。</br> 后面开始工作后,他也经常能听到同事说那句经典的:“药源不明,治法不灵。”</br> 网上也能看到一些自学中医的人,从网上购买药材,结果忙活半天发现老是没作用,最后才发现原来是药材上贪便宜,全都盯着网上最便宜的买,品质相当差,什么烂的,坏的,死的,边角料全买到手。</br> 同样也更加证实了这句话的,确实是药源不明,治法不灵。</br> 京城里老字号不少,这年代各种道地药材来源都还挺可靠,方言买的这颗人参产地肯定是不(本章未完,请翻页)</br> https://www.shw9.cc。https://m.shw9.cc </br>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2/2100/231210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