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帻巾

推荐阅读:重生官场从阶下囚到封疆大吏穿越淞沪战场,崛起成为最强军阀猎人不玩猎枪,改当起雇佣兵了!带着商店系统修仙穿成炮灰妹妹,天天生命倒计时从县委书记到权力巅峰离开豪门后,假千金轰动全球步步为局精灵:开局捡漏玉虫石板多子多福,从娶妻开始争霸天下

    八月间,天气渐凉。

    洛阳东南的开阳门外,乃是大汉太学所在。

    汉光武帝刘秀因为自己曾就读于前汉太学,所以后汉革鼎之后,极为重视太学的建设。再加上后来经学成为了后汉显学,学术的重要性达到了某种顶峰,故此,等到了汉顺帝时期,洛阳太学已经被扩建成了拥有两百四十多间教室、一千八百多间宿舍的超级学府。

    全盛时期,皇帝本人都经常来太学听课讲课,而在此地就读的太学生更是一度多达三万多人!

    然而,这种情况在最近十几年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太学生的地位也一蹶不振……为什么?很简单,太学生天然喜欢关注政治,然后从中作死罢了!

    这可是古往今来颠扑不破的真理。

    话说,两次党锢之祸,太学生都跟着党人大儒们冲锋陷阵。然而,距离上一次党锢之祸也不过数年而已,天下人却只记得望门投止的张俭,只记得天下楷模的李元礼,又有谁记得区区四年前被下了大狱的上千太学生呢?

    这些学生有没有人死在大狱中?

    他们的家人花了多大代价才把他们捞出去?

    捞出去以后前途在哪里?

    还真就没人知道。

    然而不管如何了,折腾了这么两次,再加上党锢之后私学泛滥,这太学的地位基本上是一落千丈。

    这倒不是说没人来上太学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是说再也没人把太学当做一个正儿八经的进身之阶了。

    如今来上太学的人,大致是这么几类:

    如朝中公卿之子,反正家中自有家学传承,那不如响应下号召,在此处挂个名;还有一些外地大员,立了功劳,可以恩荫家中未成年的孩子为‘童子郎’,然后入太学读书,也算是预订一个前途;而再往下数,那就是家里实在是没有门路的人了,比如刚刚起势的底层乡野豪强,在家乡根本被人瞧不起,连私学都不收,那就不如来此处寻个出路了;当然,还有一些不来这里的话,连书都没地方读的河南本地单家子……这就很少了。

    反正,三万人共学于此的盛况基本上是一去不复返。到了如今,更是有一群来历不明的人,公然鸠占鹊巢,就在这空着不少地方的太学中住了下来,而且,太学中的学生们还整日不顾身份的围着这些人打转。

    “好字!”

    当一个裹着绿色帻巾的中年男人俯身在一块巨大的洁白布帛上写完一段文字以后,周围屏声静气的众人忽然爆发出了一阵喝彩声。

    “真不愧是蔡郎中!”

    “字体浑然天成,能将隶书写的这么标准的,天底下恐怕也就只有蔡郎中一人了!”

    “蔡郎中的书法收发自如,既能潇洒如飞白,也能严正到此般,怕是已经到了宗师之境了!”

    那刚刚写完一段字的蔡郎中,自然也就是蔡邕蔡伯喈了,闻言难(本章未完,请翻页)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2/2128/234635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