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内乱前夕
推荐阅读:重生官场从阶下囚到封疆大吏、穿越淞沪战场,崛起成为最强军阀、猎人不玩猎枪,改当起雇佣兵了!、带着商店系统修仙、穿成炮灰妹妹,天天生命倒计时、从县委书记到权力巅峰、离开豪门后,假千金轰动全球、步步为局、精灵:开局捡漏玉虫石板、多子多福,从娶妻开始争霸天下、
“即使雪山变成酥油,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吃不上一口,因为贵族不想让我们过得那么轻松……”</br> 大中六年十一月中旬,随着冬雪纷飞,兰州也变得寒冷了起来。</br> 好在兰州的石炭开采自南北朝就存在,而五泉城东南方向更是有着露天煤矿的存在,因此在这寒冷的季节里,五泉城内的百姓却始终享受着温暖。</br> 五泉衙门附近的一片院子被打通改造为了学堂,每个学堂里都摆着三四个炭盆,百姓的孩子们在学堂里上着课。</br> 教育他们的教习,是五泉城内的直白们。</br> 他们每个人带十个人,如此便解决了城内孩子的学习问题。</br> 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刘继隆不敢耽搁。</br> 当然,这并非是他想玩什么教育兴国,而是他知道必须要让五泉城内的吐蕃孩子尽早接受汉化。</br> 只有将番人融入汉人之中,五泉才能彻底的安定下来。</br> 上百个学堂都在教授孩童识字,孩童们手里拿着印刷出来的课本,旁边摆放着毛笔和木板。</br> 课本不能玷污,所以他们只能用毛笔和木板来学习故事中的文字。</br> 刘继隆与陈靖崇、张昶他们站在角落,看着一处学堂内的孩子们学习。</br> 刘继隆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而陈靖崇则是叹气道:“刺史,虽说可以用煤制墨,但制墨还需要用到油。”</br> “城里都在学习识字,每个月要用三千斤煤,一百斤油。”</br> “这油我们自己吃都不够,拿来制墨会不会太浪费了?”</br> 陈靖崇诉说着眼下的困境,而刘继隆也无奈道:“没办法,识字拖不得。”</br> 正常来说,墨条需要用到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如此才能制出比较好的墨。</br> 只是对于缺乏猪油和松木的五泉来说,这种财大气粗的做法,显然不适合五泉城。</br> 因此,刘继隆想出了把煤炭捣碎为灰,添加一些豆油制作方法。</br> 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墨条粗劣,但好在可以做到在木板上留下痕迹,让学子知道自己写什么字。</br> 当然,如果有足够的漆油,刘继隆也可以为木板刷上黑漆油,然后让学子们沾水写字,但五泉连黑漆油都找不出几升,所以只能作罢。</br> 每个月三千斤煤对于五泉来说没什么,但一百斤油就很奢侈了。</br> 刘继隆在六月带居民种植的豆子到入冬前不过收获了三十多万斤,其中三分之二还要留作马料。</br> 剩下十余万斤拿来榨油后,仅能得出三万多斤油,全城军民,每人也不过才能分到两斤多一点。</br> 正因如此,用豆油来制作墨条是不可能了,刘继隆只能把目光放到了动物油身上。</br> 一只羊身上也不过那几斤油,因此为了获得羊油来制墨,每个月所杀的羊,都得把羊油留下大半。</br> 缺少了油脂,单纯吃饭就有些吃不饱了,因此这些日子,不少人都瘦了一些。</br> 不过他(本章未完,请翻页)</br> https://www.shw9.cc。https://m.shw9.cc </br>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2/2180/23908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