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你有什么想法?
推荐阅读:沈青云周雪大结局免费阅读全文、教导培训?谁教你这么改机娘的?、天渊、沈青云周雪最新章节免费观看、谁家正经四号位顶中锋、陆小姐独美后,六个哥哥跪求原谅、不是,这反派咋是萝莉控?、公路求生:百倍奖励、永夜余烬、纯人类流放黑塔被疯批哨兵强制爱、
周一清晨,省委党校。</p>
郑仪踏入党校大门时,天刚蒙蒙亮。</p>
他今天穿得很正式,深灰色西装,白衬衫,没打领带,但袖扣一丝不苟地系着。</p>
这是组织系统干部的标准着装,既不过分张扬,又不失威严。</p>
党校主楼前已经停了几辆公务车,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摆放签到台和指示牌。</p>
郑仪扫了一眼车牌,有省委办公厅的,有省纪委的,还有两辆来自地市组织部的车。</p>
看来这期青干班的规格不低。</p>
“郑处长!”</p>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干部小跑过来,胸前别着党校的工作证:</p>
“王校长让我来接您,开班仪式在报告厅。”</p>
郑仪点点头,跟着他穿过长廊。</p>
报告厅里已经坐了七八十人,大多三四十岁年纪,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p>
郑仪的目光在人群中寻找着那份档案上的脸,林鹤鸣。</p>
“郑处长,您的座位在前排。”</p>
工作人员指引道。</p>
郑仪却摆摆手:</p>
“我随便坐就行。”</p>
他选了后排靠过道的位置,这里视野开阔,能看清整个会场。</p>
八点整,开班仪式准时开始。</p>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立群走上讲台致辞。</p>
郑仪注意到,王立群讲话时特意提到了“新时代干部选拔要打破论资排辈”“注重在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识别干部”。</p>
这些措辞,在组织系统的语境中往往预示着人事调整的风向。</p>
郑仪一边听,一边用余光观察着会场。</p>
第三排靠窗的位置,一个穿着藏青色夹克的男人正专注地记着笔记,方脸,平头,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正是档案照片上的林鹤鸣。</p>
不同于周围人时不时低头看手机的小动作,林鹤鸣全程保持着笔直的坐姿,目光始终停留在讲台上,偶尔在笔记本上写几笔,显得格外专注。</p>
这是个细节,但足以说明问题,在林鹤鸣这样的基层干部眼里,省委党校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信号,都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机会。</p>
王立群的讲话结束后,是学员代表发言。</p>
出乎郑仪意料的是,被推选发言的正是林鹤鸣。</p>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我来自明州青云县,一个曾经因征地矛盾上过新闻的地方......”</p>
林鹤鸣的声音不高不低,带着一丝地方口音,但吐字清晰。</p>
他没有回避青云县的问题,反而以两次群体性事件为切入点,分享了基层治理中的教训与经验:</p>
“......化解矛盾的关键不是堵,而是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心是不是真正为他们着想,他们一清二楚。”</p>
郑仪注意到,当林鹤鸣谈到带着铺盖住进上访户家中、一住就是半个月的经历时,王立群微微的点了点头。</p>
这是个微妙但重要的信号。</p>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最怕的不是群众闹事,而是群众不闹,因为不闹意味着他们对我们彻底失去信任。”</p>
林鹤鸣的话朴实无华,却引得会场一阵低语。</p>
郑仪看到前排几位地市组织部的领导不约而同地翻看起资料,显然是在确认这个“敢说话”的县领导是谁。</p>
发言结束后,林鹤鸣没有表现出一丝得意,反而略带局促地鞠了一躬,快步回到座位上。</p>
上午的议程结束后,学员们三三两两走向食堂。</p>
郑仪故意放慢脚步,等林鹤鸣从身边经过时,看似随意地问道:</p>
“林书记刚才的发言很有见地,青云县的‘驻村接访’机制现在推广得怎么样?”</p>
林鹤鸣明显一愣,随即站定,谨慎地回答:</p>
“目前全县85%的行政村已经常态化实施,信访量确实降了不少。”</p>
他顿了顿,试探性地补充道:</p>
“您是......”</p>
“郑仪,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p>
郑仪主动伸出手。</p>
林鹤鸣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双手握住郑仪的手:</p>
“郑处长好!”</p>
基层干部对组织部的敬畏是刻在骨子里的,尤其是对他这样突然出现在党校的“钦差”。</p>
“边走边聊?”</p>
郑仪示意他一起往食堂方向走:</p>
“我看了你的档案,高职低配两年了,有什么想法?”</p>
这是个直白到近乎冒犯的问题,但郑仪就是要试探林鹤鸣的反应。</p>
林鹤鸣的脚步明显滞了一下,但很快调整过来:</p>
“组织把我放在这个位置,是对我的信任。高职低配不是委屈,是历练。”</p>
“实话。”</p>
郑仪笑了:</p>
“但总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吧?”</p>
林鹤鸣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权衡利弊,最终坦率地说,</p>
“如果能有机会把‘驻村接访’的经验推广到更多地方,我愿意继续挑更重的担子。”</p>
这句话说得很巧妙,既表达了进取心,又不显得急功近利;既展现了能力自信,又没逾越分寸。</p>
郑仪暗自点头。</p>
不愧是能在群体事件后稳住局面的人,既懂原则,又懂变通。</p>
两人取完餐,选了个靠角落的位置坐下。</p>
郑仪一边吃饭,一边继续问道:</p>
“青云县的征地问题,根源在哪?”</p>
“利益分配不均。”</p>
林鹤鸣放下筷子,声音低了几分:</p>
“农民土地被征用后,补偿标准低,就业安置不到位,而开发区引进的企业却享受了太多优惠政策......”</p>
“所以你在任上调整了政策?”</p>
“微调。”</p>
林鹤鸣谨慎地回答:</p>
“我给县委常委打了报告,提出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同时要求入驻企业优先录用本地劳动力。”</p>
“阻力很大吧?”</p>
“确实。”</p>
林鹤鸣苦笑:</p>
“县财政紧张,很多领导担心提高标准会拖累开发区建设进度;企业那边也有意见,觉得我们干预了用工自主权。”</p>
“但你还是做成了。”</p>
郑仪注视着他。</p>
“因为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p>
林鹤鸣的眼神变得坚定:</p>
“郑处长,在基层这些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只要真正站在群众立场上做事,再难的事也能找到解决办法。”</p>
郑仪没有立即接话。</p>
他想起巡视组办案时听过太多冠冕堂皇的口号,但像林鹤鸣这样能在具体政策中体现“群众立场”的干部,确实不多见。</p>
“下午的讨论课,我可能会去旁听。”</p>
临走时,郑仪状似随意地说:</p>
“你在基层的经验很宝贵,可以多分享。”</p>
林鹤鸣眼睛一亮,随即恢复常态:</p>
“一定不辜负领导期望。”</p>
郑仪踏入党校大门时,天刚蒙蒙亮。</p>
他今天穿得很正式,深灰色西装,白衬衫,没打领带,但袖扣一丝不苟地系着。</p>
这是组织系统干部的标准着装,既不过分张扬,又不失威严。</p>
党校主楼前已经停了几辆公务车,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摆放签到台和指示牌。</p>
郑仪扫了一眼车牌,有省委办公厅的,有省纪委的,还有两辆来自地市组织部的车。</p>
看来这期青干班的规格不低。</p>
“郑处长!”</p>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干部小跑过来,胸前别着党校的工作证:</p>
“王校长让我来接您,开班仪式在报告厅。”</p>
郑仪点点头,跟着他穿过长廊。</p>
报告厅里已经坐了七八十人,大多三四十岁年纪,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p>
郑仪的目光在人群中寻找着那份档案上的脸,林鹤鸣。</p>
“郑处长,您的座位在前排。”</p>
工作人员指引道。</p>
郑仪却摆摆手:</p>
“我随便坐就行。”</p>
他选了后排靠过道的位置,这里视野开阔,能看清整个会场。</p>
八点整,开班仪式准时开始。</p>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立群走上讲台致辞。</p>
郑仪注意到,王立群讲话时特意提到了“新时代干部选拔要打破论资排辈”“注重在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识别干部”。</p>
这些措辞,在组织系统的语境中往往预示着人事调整的风向。</p>
郑仪一边听,一边用余光观察着会场。</p>
第三排靠窗的位置,一个穿着藏青色夹克的男人正专注地记着笔记,方脸,平头,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正是档案照片上的林鹤鸣。</p>
不同于周围人时不时低头看手机的小动作,林鹤鸣全程保持着笔直的坐姿,目光始终停留在讲台上,偶尔在笔记本上写几笔,显得格外专注。</p>
这是个细节,但足以说明问题,在林鹤鸣这样的基层干部眼里,省委党校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信号,都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机会。</p>
王立群的讲话结束后,是学员代表发言。</p>
出乎郑仪意料的是,被推选发言的正是林鹤鸣。</p>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我来自明州青云县,一个曾经因征地矛盾上过新闻的地方......”</p>
林鹤鸣的声音不高不低,带着一丝地方口音,但吐字清晰。</p>
他没有回避青云县的问题,反而以两次群体性事件为切入点,分享了基层治理中的教训与经验:</p>
“......化解矛盾的关键不是堵,而是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心是不是真正为他们着想,他们一清二楚。”</p>
郑仪注意到,当林鹤鸣谈到带着铺盖住进上访户家中、一住就是半个月的经历时,王立群微微的点了点头。</p>
这是个微妙但重要的信号。</p>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最怕的不是群众闹事,而是群众不闹,因为不闹意味着他们对我们彻底失去信任。”</p>
林鹤鸣的话朴实无华,却引得会场一阵低语。</p>
郑仪看到前排几位地市组织部的领导不约而同地翻看起资料,显然是在确认这个“敢说话”的县领导是谁。</p>
发言结束后,林鹤鸣没有表现出一丝得意,反而略带局促地鞠了一躬,快步回到座位上。</p>
上午的议程结束后,学员们三三两两走向食堂。</p>
郑仪故意放慢脚步,等林鹤鸣从身边经过时,看似随意地问道:</p>
“林书记刚才的发言很有见地,青云县的‘驻村接访’机制现在推广得怎么样?”</p>
林鹤鸣明显一愣,随即站定,谨慎地回答:</p>
“目前全县85%的行政村已经常态化实施,信访量确实降了不少。”</p>
他顿了顿,试探性地补充道:</p>
“您是......”</p>
“郑仪,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p>
郑仪主动伸出手。</p>
林鹤鸣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双手握住郑仪的手:</p>
“郑处长好!”</p>
基层干部对组织部的敬畏是刻在骨子里的,尤其是对他这样突然出现在党校的“钦差”。</p>
“边走边聊?”</p>
郑仪示意他一起往食堂方向走:</p>
“我看了你的档案,高职低配两年了,有什么想法?”</p>
这是个直白到近乎冒犯的问题,但郑仪就是要试探林鹤鸣的反应。</p>
林鹤鸣的脚步明显滞了一下,但很快调整过来:</p>
“组织把我放在这个位置,是对我的信任。高职低配不是委屈,是历练。”</p>
“实话。”</p>
郑仪笑了:</p>
“但总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吧?”</p>
林鹤鸣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权衡利弊,最终坦率地说,</p>
“如果能有机会把‘驻村接访’的经验推广到更多地方,我愿意继续挑更重的担子。”</p>
这句话说得很巧妙,既表达了进取心,又不显得急功近利;既展现了能力自信,又没逾越分寸。</p>
郑仪暗自点头。</p>
不愧是能在群体事件后稳住局面的人,既懂原则,又懂变通。</p>
两人取完餐,选了个靠角落的位置坐下。</p>
郑仪一边吃饭,一边继续问道:</p>
“青云县的征地问题,根源在哪?”</p>
“利益分配不均。”</p>
林鹤鸣放下筷子,声音低了几分:</p>
“农民土地被征用后,补偿标准低,就业安置不到位,而开发区引进的企业却享受了太多优惠政策......”</p>
“所以你在任上调整了政策?”</p>
“微调。”</p>
林鹤鸣谨慎地回答:</p>
“我给县委常委打了报告,提出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同时要求入驻企业优先录用本地劳动力。”</p>
“阻力很大吧?”</p>
“确实。”</p>
林鹤鸣苦笑:</p>
“县财政紧张,很多领导担心提高标准会拖累开发区建设进度;企业那边也有意见,觉得我们干预了用工自主权。”</p>
“但你还是做成了。”</p>
郑仪注视着他。</p>
“因为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p>
林鹤鸣的眼神变得坚定:</p>
“郑处长,在基层这些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只要真正站在群众立场上做事,再难的事也能找到解决办法。”</p>
郑仪没有立即接话。</p>
他想起巡视组办案时听过太多冠冕堂皇的口号,但像林鹤鸣这样能在具体政策中体现“群众立场”的干部,确实不多见。</p>
“下午的讨论课,我可能会去旁听。”</p>
临走时,郑仪状似随意地说:</p>
“你在基层的经验很宝贵,可以多分享。”</p>
林鹤鸣眼睛一亮,随即恢复常态:</p>
“一定不辜负领导期望。”</p>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3/3400/357457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