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实力比背景还要硬
推荐阅读:强龙出山、猛诡宿舍,纳妾就变强、大明:我天天死谏,朱元璋人麻了、狂龙下山:我是国手仙医、不复合,不原谅!裴先生净身出户、大明:外甥别哭,舅舅扛你上皇位、重生后,我娶了未来的县委书记、柯南:顶级魅魔,狂拆cp、娱乐神豪,开局一个无忧传媒、年代1979:带着老婆孩子吃肉、
上午九点整,省委党校的小礼堂里座无虚席。</p>
四排长桌呈扇形展开,四十名学员端坐其中,每组面前都摆着精心制作的汇报材料。前排正中央,周作树、王振国等几位省委领导已落座,气氛肃穆而庄重。</p>
郑仪坐在小组最外侧,目光平静地扫视全场。</p>
今天,他们将第一个上台汇报。</p>
“第一组,请准备。”</p>
工作人员低声提醒。</p>
郑仪站起身,整了整西装下摆,神色如常地走向讲台。</p>
他的皮鞋踩在实木地板上,发出沉稳的声响。整个礼堂安静得落针可闻。</p>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p>
郑仪的声音不高不低,恰好让每个人听清,却不显丝毫刻意。</p>
他没带稿子,连PPT的翻页器都没拿,只是单手轻搭在讲台边缘,眼神从容地扫过台下所有面孔,包括正中央的王振国和周作树。</p>
没有怯场,没有废话,甚至连开场自谦都省了。</p>
他直接进入主题。</p>
“我们组的汇报主题是‘基层减负的困局与破局’。”</p>
“基层干部不是不想干事,而是没时间干事。”</p>
这句话像一把刀,直接剖开了在场许多人心里最清楚、却从来不敢明说的痛点。</p>
台下,王振国的眼神微微一动,周作树饶有兴趣的看着郑仪。</p>
郑仪讲的东西其实不复杂,无非是基层干部被会议、报表、检查压得喘不过气,真正下基层、办实事的精力反而被挤占。</p>
但奇怪的是,明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从他嘴里说出来,却莫名让人觉得——这问题必须解决,而且现在就得解决。</p>
他没有慷慨激昂,没有刻意煽动,甚至语气都没怎么起伏,可偏偏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稳稳钉进人心。</p>
讲到关键处,郑仪微微侧身,目光看向台下某位领导:</p>
“这个问题,其实中央已经指明了方向——‘权责清单’制度就是最好的破局点。”</p>
他一没批评谁,二没指责谁,就是把中央的政策原原本本摆出来,再配上江东省的实际情况分析,有理有据,坦坦荡荡。</p>
可正因为这样,反倒让人没法反驳,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文件依据,每一个建议都能在中央精神里找到出处。</p>
台下的李在明眯起眼睛。</p>
这小子太狡猾了。</p>
郑仪根本没在搞什么“大胆谏言”,而是踩着最稳妥的政治红线,精准地推进着自己的观点,既不僭越,又不畏缩,让领导们既觉得他敢说,又挑不出错。</p>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p>
汇报的最后,郑仪轻描淡写地总结道:</p>
“减负不是减责,松绑不是松懈。”</p>
“只要权责清晰、考核科学、容错到位,基层干部完全能做到‘轻装上阵’和‘真抓实干’两不误。”</p>
说完,他微微颔首:</p>
“汇报完毕,请领导批评指正。”</p>
没有刻意煽情的收尾,没有假大空的口号,就这么干净利落地结束,反倒让在场不少人下意识坐直了身体,像是意犹未尽。</p>
周作树第一个拿起笔,在评分表上写下什么,然后抬头看向郑仪,眼中闪过一丝赞赏。</p>
王振国的表情依然严肃,但手指在桌面轻轻敲击的节奏明显比刚才快了几分。</p>
台下安静了一会,随即响起一片掌声。</p>
郑仪没有志得意满地环视全场,只是平静地走回座位,仿佛刚才那个锋芒毕露的汇报者不是他一样。</p>
杜云岚眼角余光瞥向郑仪,发现他的坐姿依旧端正,呼吸平稳,连西装领口的角度都没乱——好像刚才那场完美汇报对他而言,不过是小事一桩。</p>
这根本不是汇报,是一场表演。</p>
礼堂里的掌声渐渐平息,但许多人看向郑仪的目光却久久没有移开。</p>
能坐在这里的,都是在江东省年轻干部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佼佼者——要么能力超群,要么背景深厚,再不济也有过人的钻营本事。</p>
可即便如此,郑仪的表现还是让他们感到一丝……心惊。</p>
三天时间完成一份高质量的汇报不算太难,难的是在组内明争暗斗的情况下,还能让所有人乖乖配合,甚至连林成栋这种刺头都主动打下手。</p>
更难的是……他居然能让李在明都闭嘴。</p>
众人心里清楚,第一组的成员里,李在明是最难缠的那个。</p>
他出身纪检体系,背后有老领导站台,向来瞧不上地方上那些靠关系爬上去的“少爷兵”。</p>
可今天,他居然全程没给郑仪使绊子,甚至还参与了汇报材料的完善?</p>
这小子到底用了什么手段?</p>
不少人心里甚至冒出一种荒谬的念头——要是自己被塞进郑仪那组,恐怕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他带着走。</p>
“下一位,第二组。”</p>
主持人宣布道。</p>
其他人陆续上台汇报,可气氛已经微妙地变了。</p>
郑仪刚才的汇报像一块无形的“天花板”,横在众人头顶——太稳重了显得没魄力,太激进了又容易踩雷,想对标他的水平,难。</p>
李明哲的第二组表现不错,逻辑清晰,数据详实,可惜少了些锋芒;郑怀民的汇报四平八稳,挑不出错,但也没留下什么印象;杨立新那组甚至显得有些凌乱,显然有人在背后拖了后腿……</p>
轮到第六组时,江雪走上台。</p>
她的汇报风格和郑仪截然不同——冷峻、精准、不带一丝多余的情绪。</p>
但奇怪的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她说的每一句话都直击要害,甚至比郑仪的汇报更加“不留情面”。</p>
“政策落实的问题,本质上是执行力的问题。”</p>
“而执行力不足,往往源于‘责任链条’的缺失。”</p>
台下,郑仪微微眯起眼睛。</p>
江雪的话,看似在谈政策执行,实则句句都在指向某些人推诿扯皮、不愿担责。</p>
她比自己更狠。</p>
自己是在规则内找突破口,而江雪,更像是来掀桌子的。</p>
王振国的表情第一次有了明显的变化,他转头和周作树低声交谈了几句,后者凝重地点了点头。</p>
台下的学员们开始窃窃私语。</p>
“我去,这位大姐更猛……”</p>
“到底是京城来的,底气就是不一样。”</p>
“你说她背景到底有多硬?”</p>
“嘘——听说是李院士的学生……”</p>
郑仪没有参与讨论,只是安静地看着江雪,眼底闪过一丝思索。</p>
四排长桌呈扇形展开,四十名学员端坐其中,每组面前都摆着精心制作的汇报材料。前排正中央,周作树、王振国等几位省委领导已落座,气氛肃穆而庄重。</p>
郑仪坐在小组最外侧,目光平静地扫视全场。</p>
今天,他们将第一个上台汇报。</p>
“第一组,请准备。”</p>
工作人员低声提醒。</p>
郑仪站起身,整了整西装下摆,神色如常地走向讲台。</p>
他的皮鞋踩在实木地板上,发出沉稳的声响。整个礼堂安静得落针可闻。</p>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p>
郑仪的声音不高不低,恰好让每个人听清,却不显丝毫刻意。</p>
他没带稿子,连PPT的翻页器都没拿,只是单手轻搭在讲台边缘,眼神从容地扫过台下所有面孔,包括正中央的王振国和周作树。</p>
没有怯场,没有废话,甚至连开场自谦都省了。</p>
他直接进入主题。</p>
“我们组的汇报主题是‘基层减负的困局与破局’。”</p>
“基层干部不是不想干事,而是没时间干事。”</p>
这句话像一把刀,直接剖开了在场许多人心里最清楚、却从来不敢明说的痛点。</p>
台下,王振国的眼神微微一动,周作树饶有兴趣的看着郑仪。</p>
郑仪讲的东西其实不复杂,无非是基层干部被会议、报表、检查压得喘不过气,真正下基层、办实事的精力反而被挤占。</p>
但奇怪的是,明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从他嘴里说出来,却莫名让人觉得——这问题必须解决,而且现在就得解决。</p>
他没有慷慨激昂,没有刻意煽动,甚至语气都没怎么起伏,可偏偏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稳稳钉进人心。</p>
讲到关键处,郑仪微微侧身,目光看向台下某位领导:</p>
“这个问题,其实中央已经指明了方向——‘权责清单’制度就是最好的破局点。”</p>
他一没批评谁,二没指责谁,就是把中央的政策原原本本摆出来,再配上江东省的实际情况分析,有理有据,坦坦荡荡。</p>
可正因为这样,反倒让人没法反驳,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文件依据,每一个建议都能在中央精神里找到出处。</p>
台下的李在明眯起眼睛。</p>
这小子太狡猾了。</p>
郑仪根本没在搞什么“大胆谏言”,而是踩着最稳妥的政治红线,精准地推进着自己的观点,既不僭越,又不畏缩,让领导们既觉得他敢说,又挑不出错。</p>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p>
汇报的最后,郑仪轻描淡写地总结道:</p>
“减负不是减责,松绑不是松懈。”</p>
“只要权责清晰、考核科学、容错到位,基层干部完全能做到‘轻装上阵’和‘真抓实干’两不误。”</p>
说完,他微微颔首:</p>
“汇报完毕,请领导批评指正。”</p>
没有刻意煽情的收尾,没有假大空的口号,就这么干净利落地结束,反倒让在场不少人下意识坐直了身体,像是意犹未尽。</p>
周作树第一个拿起笔,在评分表上写下什么,然后抬头看向郑仪,眼中闪过一丝赞赏。</p>
王振国的表情依然严肃,但手指在桌面轻轻敲击的节奏明显比刚才快了几分。</p>
台下安静了一会,随即响起一片掌声。</p>
郑仪没有志得意满地环视全场,只是平静地走回座位,仿佛刚才那个锋芒毕露的汇报者不是他一样。</p>
杜云岚眼角余光瞥向郑仪,发现他的坐姿依旧端正,呼吸平稳,连西装领口的角度都没乱——好像刚才那场完美汇报对他而言,不过是小事一桩。</p>
这根本不是汇报,是一场表演。</p>
礼堂里的掌声渐渐平息,但许多人看向郑仪的目光却久久没有移开。</p>
能坐在这里的,都是在江东省年轻干部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佼佼者——要么能力超群,要么背景深厚,再不济也有过人的钻营本事。</p>
可即便如此,郑仪的表现还是让他们感到一丝……心惊。</p>
三天时间完成一份高质量的汇报不算太难,难的是在组内明争暗斗的情况下,还能让所有人乖乖配合,甚至连林成栋这种刺头都主动打下手。</p>
更难的是……他居然能让李在明都闭嘴。</p>
众人心里清楚,第一组的成员里,李在明是最难缠的那个。</p>
他出身纪检体系,背后有老领导站台,向来瞧不上地方上那些靠关系爬上去的“少爷兵”。</p>
可今天,他居然全程没给郑仪使绊子,甚至还参与了汇报材料的完善?</p>
这小子到底用了什么手段?</p>
不少人心里甚至冒出一种荒谬的念头——要是自己被塞进郑仪那组,恐怕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他带着走。</p>
“下一位,第二组。”</p>
主持人宣布道。</p>
其他人陆续上台汇报,可气氛已经微妙地变了。</p>
郑仪刚才的汇报像一块无形的“天花板”,横在众人头顶——太稳重了显得没魄力,太激进了又容易踩雷,想对标他的水平,难。</p>
李明哲的第二组表现不错,逻辑清晰,数据详实,可惜少了些锋芒;郑怀民的汇报四平八稳,挑不出错,但也没留下什么印象;杨立新那组甚至显得有些凌乱,显然有人在背后拖了后腿……</p>
轮到第六组时,江雪走上台。</p>
她的汇报风格和郑仪截然不同——冷峻、精准、不带一丝多余的情绪。</p>
但奇怪的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她说的每一句话都直击要害,甚至比郑仪的汇报更加“不留情面”。</p>
“政策落实的问题,本质上是执行力的问题。”</p>
“而执行力不足,往往源于‘责任链条’的缺失。”</p>
台下,郑仪微微眯起眼睛。</p>
江雪的话,看似在谈政策执行,实则句句都在指向某些人推诿扯皮、不愿担责。</p>
她比自己更狠。</p>
自己是在规则内找突破口,而江雪,更像是来掀桌子的。</p>
王振国的表情第一次有了明显的变化,他转头和周作树低声交谈了几句,后者凝重地点了点头。</p>
台下的学员们开始窃窃私语。</p>
“我去,这位大姐更猛……”</p>
“到底是京城来的,底气就是不一样。”</p>
“你说她背景到底有多硬?”</p>
“嘘——听说是李院士的学生……”</p>
郑仪没有参与讨论,只是安静地看着江雪,眼底闪过一丝思索。</p>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3/3400/357459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