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热情高涨
推荐阅读:都市仙尊洛尘张小曼全文阅读最新章节、都市仙尊洛尘张小曼全文无删减阅读、仙府长生、神话之后、割鹿记、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隆庆中兴、杂役都是仙帝,你管这叫没落宗门、到底谁教你这么当新兵的?、臭山贼,朕怀孕了、
高远没搭理他,拉着梁晓声进了厨房,从碗柜里拿出四个碟子,把他买的四样熟食倒出来。</p>
一看,一只烧鸡,一份猪头肉,十个鸡爪子,一份鸡杂,也就是卤鸡肝。</p>
“花了不少钱吧?”</p>
“八块五。”</p>
“回头我给你。”</p>
“嘁。”他转身出去了。</p>
摆盘,装好,端到餐桌上。</p>
高远估计一下,六个大老爷们儿,大概不够吃,遂打开冰箱看了看,冰箱里倒是有李老师买回来的很多蔬菜水果,但这孙子舍不得吃。</p>
一咬牙,拿出五个鸡蛋,切了个西红柿一块儿炒了炒。</p>
再咬牙,把老妈给李老师腌的辣椒黄瓜咸菜盛了盘儿端上桌,勉强凑了六个菜。</p>
李老师最得意老妈这口咸菜,高老师平时自个儿都舍不得吃,今儿全便宜这帮孙子了。</p>
外屋,陈小二正在给三个同学讲高老师想要拍摄的这个故事。</p>
他滔滔不绝,三人津津有味。</p>
二子哥还从包里拿出苏叔阳写的那本小说,梁左接了,三人头碰头看着。</p>
“大概就是这么个故事,高老师的意思呢,就是以这个故事为框架,进行一定程度的内容填充,把它变成一部篇幅20集左右的电视剧。”陈小二嘚啵嘚。</p>
“20集可不少啊,国内至今还没有超过三集的电视剧吧?”苏牧问道。</p>
陈小二咧嘴笑,“马上就有了,中央电视台正在拍摄一部《敌营十八年》,预计能有九集。”</p>
“过来边吃边聊吧。”高远招呼了一声。</p>
几位上了餐桌。</p>
高远给他们倒满酒,说道:“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我诚心邀请你俩加入我们这个创作团队,感兴趣你们就掺和一下,不感兴趣就当今天晚上咱们聚一聚。</p>
来,先走一个。”</p>
大家端起酒杯抿了一口。</p>
梁晓声买来的熟食味道极好,尤其是那块猪头肉,卤制得非常入味。</p>
高远将其切成薄片。</p>
梁晓声砸了蒜泥,夹一片蘸点蒜泥送入口中,猪头肉的鲜香混杂着蒜泥淡淡的辣味在味蕾间穿梭,令食客们回味无穷。</p>
美食的传承,离不开挑剔的美食家。</p>
苏牧先开口了:“我倒是很感兴趣,也愿意加入。”</p>
梁左说道:“说白了,你这就是一部反应老百姓生活的喜剧片,我倒是也挺感兴趣的,但我没写过剧本啊,怕掌握不好。”</p>
高远笑道:“你不是帮咱班那个谁弄过话剧么,还发表过不少短篇小说。”</p>
梁左推推眼镜道:“还那个谁,你丫连咱班同学的名儿都记不住了,人家叫李春。”</p>
“我管他叫李春还是叫发春,那些自诩为文学烈士的家伙们我就不爱接触。”</p>
“得,您牛逼,您才是文坛新秀,明日之星可以了吧?”</p>
“少说废话吧你。”</p>
高远往他嘴里塞了个鸡腿,又道:“实话说,我喜欢你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你能写出我想要的台词来。”</p>
梁晓声乐道:“你不是一直强调故事么?怎么现如今又跟台词较上劲了?”</p>
“台词就是故事的具体体现啊我的哥哥,我打个比方,故事是个框架,台词才是细节,是展现这个故事成败的关键性因素。”</p>
高远端起酒杯喝了一口,眼神愈发明亮了,笑道:“尤其是咱们这种室内剧,一座小院,几户人家,两集一个故事,如何让观众们不腻烦?</p>
靠的就是台词。”</p>
“台词谁不会写啊。”</p>
苏牧也来精神了,道:“我给你现编一段儿,哟,这不是高老师吗?您吃了没?</p>
哦,小苏啊,我刚吃了。</p>
喝了碗豆汁儿吃了个焦圈吧?</p>
一碗豆汁儿俩焦圈。”</p>
“你这也叫台词儿?”</p>
陈小二呲牙乐了,也抿了口酒,道:“你这种台词走走过场还行,我有点儿明白高老师的意思了,他想要那种能当大菜的台词。</p>
就像是……你要昂首挺胸地阔步前进!</p>
这种的。”</p>
丫就过不去这个坎儿了是吧?</p>
高远会心一笑道:“没错儿,就是这种台词,让人听过之后就记忆犹新、过耳难忘。</p>
我在打个比方,俩耳背的大爷早起遛弯儿,在公园里碰上了,一个大爷说,哟,您遛弯儿啊?</p>
那位大爷耳背,却不想让对方知道,于是便笑着说:不是,我遛弯儿去。</p>
对方那位跟他揣着同样的想法,道:嗨,我以为你去遛弯儿呢。</p>
不用我多说,这三句话扔出来,人物内心什么活动,怎么想的,那种微妙的联系,观众们一看就懂了。</p>
这就叫好台词,我想要的也是这种台词。”</p>
梁左咧嘴乐了,道:“你要这么说,我有信心写好,咱就是胡同里长大的呀,老百姓日常耍贫嘴、斗咳嗽都什么味儿咱可太清楚了。”</p>
高远笑道:“你要是觉得没问题,那就加入我们这创作团队,咱这样,暂定先写20集,每一集或者两集为一个单元,在座的都是英才,每人写个几集,再加上苏叔阳老师那小说里原本就有的故事,凑个20集挺富裕的。</p>
咱们今晚先弄个框架出来,各位觉得如何?”</p>
陈小二又咧嘴笑道:“算我一个。”</p>
梁晓声也不打磕巴,道:“我写个两集没问题,知青返城那个系列我拿手,包了。”</p>
苏牧点头道:“我的瘾头也被高老师勾起来了,也算我一个吧。”</p>
葛兆光有些郁郁,“老高你这是真不打算带我玩儿啊?”</p>
高远眨眨眼,道:“你能行?”</p>
“操!看不起谁呢?哥好歹是北大中文系的好吧?”</p>
“那行,带你一个。”</p>
“嘿嘿。”</p>
梁左琢磨琢磨,道:“你就是什么框架,也得先有人物啊,我刚开了苏老师写的那本小说,里面的人物根本不符合你的要求,像什么石头啊、吴海波啊、小娜啊之类的,根本不具备鲜明的个性特点。</p>
也就是说,让人记不住。</p>
首先一点,这人物得重新立。”</p>
高远点头道:“跟我想的一样,这种市井生活类电视剧,人物最重要,我今儿琢磨了一天,觉得没头没尾地不好切入,又回忆了一遍苏老师的小说,感觉到他这种老中青少四代结合的方法还是很可取的。”</p>
陈小二点了根烟,点头道:“但是老的不能太多,多了抢戏,你像他的小说里,郑万全、李鹏飞、老寡妇、王璞,四个老家伙,这就不成了。</p>
最好是一男一女,比如说一对老年夫妻。”</p>
一看,一只烧鸡,一份猪头肉,十个鸡爪子,一份鸡杂,也就是卤鸡肝。</p>
“花了不少钱吧?”</p>
“八块五。”</p>
“回头我给你。”</p>
“嘁。”他转身出去了。</p>
摆盘,装好,端到餐桌上。</p>
高远估计一下,六个大老爷们儿,大概不够吃,遂打开冰箱看了看,冰箱里倒是有李老师买回来的很多蔬菜水果,但这孙子舍不得吃。</p>
一咬牙,拿出五个鸡蛋,切了个西红柿一块儿炒了炒。</p>
再咬牙,把老妈给李老师腌的辣椒黄瓜咸菜盛了盘儿端上桌,勉强凑了六个菜。</p>
李老师最得意老妈这口咸菜,高老师平时自个儿都舍不得吃,今儿全便宜这帮孙子了。</p>
外屋,陈小二正在给三个同学讲高老师想要拍摄的这个故事。</p>
他滔滔不绝,三人津津有味。</p>
二子哥还从包里拿出苏叔阳写的那本小说,梁左接了,三人头碰头看着。</p>
“大概就是这么个故事,高老师的意思呢,就是以这个故事为框架,进行一定程度的内容填充,把它变成一部篇幅20集左右的电视剧。”陈小二嘚啵嘚。</p>
“20集可不少啊,国内至今还没有超过三集的电视剧吧?”苏牧问道。</p>
陈小二咧嘴笑,“马上就有了,中央电视台正在拍摄一部《敌营十八年》,预计能有九集。”</p>
“过来边吃边聊吧。”高远招呼了一声。</p>
几位上了餐桌。</p>
高远给他们倒满酒,说道:“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我诚心邀请你俩加入我们这个创作团队,感兴趣你们就掺和一下,不感兴趣就当今天晚上咱们聚一聚。</p>
来,先走一个。”</p>
大家端起酒杯抿了一口。</p>
梁晓声买来的熟食味道极好,尤其是那块猪头肉,卤制得非常入味。</p>
高远将其切成薄片。</p>
梁晓声砸了蒜泥,夹一片蘸点蒜泥送入口中,猪头肉的鲜香混杂着蒜泥淡淡的辣味在味蕾间穿梭,令食客们回味无穷。</p>
美食的传承,离不开挑剔的美食家。</p>
苏牧先开口了:“我倒是很感兴趣,也愿意加入。”</p>
梁左说道:“说白了,你这就是一部反应老百姓生活的喜剧片,我倒是也挺感兴趣的,但我没写过剧本啊,怕掌握不好。”</p>
高远笑道:“你不是帮咱班那个谁弄过话剧么,还发表过不少短篇小说。”</p>
梁左推推眼镜道:“还那个谁,你丫连咱班同学的名儿都记不住了,人家叫李春。”</p>
“我管他叫李春还是叫发春,那些自诩为文学烈士的家伙们我就不爱接触。”</p>
“得,您牛逼,您才是文坛新秀,明日之星可以了吧?”</p>
“少说废话吧你。”</p>
高远往他嘴里塞了个鸡腿,又道:“实话说,我喜欢你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你能写出我想要的台词来。”</p>
梁晓声乐道:“你不是一直强调故事么?怎么现如今又跟台词较上劲了?”</p>
“台词就是故事的具体体现啊我的哥哥,我打个比方,故事是个框架,台词才是细节,是展现这个故事成败的关键性因素。”</p>
高远端起酒杯喝了一口,眼神愈发明亮了,笑道:“尤其是咱们这种室内剧,一座小院,几户人家,两集一个故事,如何让观众们不腻烦?</p>
靠的就是台词。”</p>
“台词谁不会写啊。”</p>
苏牧也来精神了,道:“我给你现编一段儿,哟,这不是高老师吗?您吃了没?</p>
哦,小苏啊,我刚吃了。</p>
喝了碗豆汁儿吃了个焦圈吧?</p>
一碗豆汁儿俩焦圈。”</p>
“你这也叫台词儿?”</p>
陈小二呲牙乐了,也抿了口酒,道:“你这种台词走走过场还行,我有点儿明白高老师的意思了,他想要那种能当大菜的台词。</p>
就像是……你要昂首挺胸地阔步前进!</p>
这种的。”</p>
丫就过不去这个坎儿了是吧?</p>
高远会心一笑道:“没错儿,就是这种台词,让人听过之后就记忆犹新、过耳难忘。</p>
我在打个比方,俩耳背的大爷早起遛弯儿,在公园里碰上了,一个大爷说,哟,您遛弯儿啊?</p>
那位大爷耳背,却不想让对方知道,于是便笑着说:不是,我遛弯儿去。</p>
对方那位跟他揣着同样的想法,道:嗨,我以为你去遛弯儿呢。</p>
不用我多说,这三句话扔出来,人物内心什么活动,怎么想的,那种微妙的联系,观众们一看就懂了。</p>
这就叫好台词,我想要的也是这种台词。”</p>
梁左咧嘴乐了,道:“你要这么说,我有信心写好,咱就是胡同里长大的呀,老百姓日常耍贫嘴、斗咳嗽都什么味儿咱可太清楚了。”</p>
高远笑道:“你要是觉得没问题,那就加入我们这创作团队,咱这样,暂定先写20集,每一集或者两集为一个单元,在座的都是英才,每人写个几集,再加上苏叔阳老师那小说里原本就有的故事,凑个20集挺富裕的。</p>
咱们今晚先弄个框架出来,各位觉得如何?”</p>
陈小二又咧嘴笑道:“算我一个。”</p>
梁晓声也不打磕巴,道:“我写个两集没问题,知青返城那个系列我拿手,包了。”</p>
苏牧点头道:“我的瘾头也被高老师勾起来了,也算我一个吧。”</p>
葛兆光有些郁郁,“老高你这是真不打算带我玩儿啊?”</p>
高远眨眨眼,道:“你能行?”</p>
“操!看不起谁呢?哥好歹是北大中文系的好吧?”</p>
“那行,带你一个。”</p>
“嘿嘿。”</p>
梁左琢磨琢磨,道:“你就是什么框架,也得先有人物啊,我刚开了苏老师写的那本小说,里面的人物根本不符合你的要求,像什么石头啊、吴海波啊、小娜啊之类的,根本不具备鲜明的个性特点。</p>
也就是说,让人记不住。</p>
首先一点,这人物得重新立。”</p>
高远点头道:“跟我想的一样,这种市井生活类电视剧,人物最重要,我今儿琢磨了一天,觉得没头没尾地不好切入,又回忆了一遍苏老师的小说,感觉到他这种老中青少四代结合的方法还是很可取的。”</p>
陈小二点了根烟,点头道:“但是老的不能太多,多了抢戏,你像他的小说里,郑万全、李鹏飞、老寡妇、王璞,四个老家伙,这就不成了。</p>
最好是一男一女,比如说一对老年夫妻。”</p>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7/7824/706979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