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传胪大典
推荐阅读:沈青云周雪小说大结局、剑指九天、邪龙出狱:我送未婚妻全家升天!、高冷校花重生了,疯狂倒追我、失忆后,前任小叔诱她沉沦、武道长生,不死的我终将无敌、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冰河末世:我囤积了亿亿万物资、大唐太子李承乾之宿世轮回、沈青云周雪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
读卷官们身上各自都揣着墨帕,这圈画得也就格外圆。</p>
判卷久了,人总有疲乏之时。</p>
读卷官们都是朝中重臣,年纪自是不小,待到寅时,不少读卷官已是头晕眼花,直到看见一份大骂光禄寺的答卷出现,读卷官们无不是精神一振。</p>
他们虽是重臣,白日里吃的均是光禄寺提供的饭菜。</p>
众人早已憋了满腔怒火,此刻瞧见如此文章,只觉鞭辟入里,用典精准,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必要给个大大的圈。</p>
此番阅卷,徐门与清流可谓刀光剑影,绝不相让。</p>
可到了此篇文章,徐门和清流们竟齐齐达成统一,纷纷给圈,恨不能让此人位列一甲。</p>
只一人例外,那就是光禄寺卿曾昌。</p>
此考卷传入曾昌手中时,已有了十个大大的圈,曾昌提笔就给了个大大的叉。</p>
然他一已之力并不能扭转局面,此卷因圈数最多被放在另外十一份答卷之上,待到天亮后由首辅徐鸿渐捧着呈给天子。</p>
曾昌每每想到那份大骂光禄寺的答卷,便觉如鲠在喉。</p>
答卷由汪如海接过,呈到永安帝面前,永安帝给汪如海使了个眼色,立刻有内侍搬来椅子,扶着徐鸿渐坐了上去。</p>
其余读卷官垂手立在其身后,静待永安帝阅览。</p>
原本答卷该由首辅给天子诵读,让永安帝敬徐鸿渐年事已高,并不想让其过于操劳,便自行阅览。</p>
拿起最上面的答卷阅览一番,永安帝目光就落在了十个朱圈和那个大大的叉上,便抬头用目光扫向底下站着的一众臣子,最终将目光落在曾昌身上。</p>
永安帝虽有御膳房,然一些宫宴上也会吃到光禄寺的吃食,每每在那时,永安帝便觉自已的臣子们也颇为不易,那几日就会对众臣子颇为宽容。</p>
“曾爱卿以为此卷竟如此之差,竟要打个大大的叉?”</p>
曾昌一听赶忙跪下叩首,朗声道:“臣以为此文可为点,只是诸位大人均打了圈,实在过于高估此文,臣便打个叉以均衡一二。”</p>
永安帝不置可否,将文章放置一旁,再看第二篇。</p>
第六篇一入眼就认出是陈砚的字迹。</p>
正所谓字如其人,陈砚此人终究还是锋芒毕露。</p>
不过文章出乎意料,并未抨击整个文官集团,而是提出改革措施。</p>
读完一遍,永安帝心有所感,又读了第二遍,便觉此题如此解方才是正道。</p>
再看向标记,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将文章放下,继续读下一篇。</p>
只是心中所想尽是陈砚文章的官吏改革,再读其他文章,便觉文采有余,于朝政毫无帮助。</p>
待十二篇看完,永安帝看向众人,道:“众爱卿为国取材不辞辛劳,朕心甚慰,此十二份答卷俱是上乘之作,以这第六卷尤甚。”</p>
“朕深居宫中,竟不知地方官员如此困境,如这考生所言,也该改一改考核之细则,让良臣不至于就此埋没。”</p>
众人虽心思各异,却也不能左右天子点状元。</p>
此后的榜眼探花也尽数点出。</p>
永安帝点了点此卷,道:“此卷文采虽不及一甲,然情感真挚,又颇为实用,便为传胪。”</p>
传胪乃是二甲第一名,也就是第四名。</p>
一想到此文会在程文集中排在第四,供天下读书人拜读,曾昌的脸色就极难看。</p>
这些人还是吃得太好了!</p>
天子将名次定下后,将答卷还给首辅徐鸿渐后便离去了。</p>
次日就需放榜,众读卷官就要拆考卷,按名次填榜,自是又忙碌起来。</p>
……</p>
会试之后,吏部一共送来两套衣衫,一套贡士服一套进士服。</p>
贡士服在殿试当日已穿了,传胪大典上,众进士需穿另一套进士服。</p>
进士巾与乌纱帽极像,以黑色纱制成,顶部微平,两侧展角长五寸,宽一寸,并配有垂带,簪上翠叶绒花,其上铜牌刻有“恩荣宴”。</p>
只是这帽子于陈砚而言实在太大,一带上去便往下滑,杨夫子就将衣服剪成布条,在他头上缠几圈,方才不会掉。</p>
袍服为深蓝,以青罗滚边,袖广,青色革带束腰,饰以黑角,再配朝靴毡袜。</p>
此服送来时颇大,杨夫子将其与贡士服一同送往裁缝手中改小,此时穿在陈砚身上极为合身。</p>
穿此一身,便是少年意气,颇有春风得意之姿。</p>
待三人送陈砚到皇城外,众穿着进士服的士子俱是忐忑。</p>
苦读多年,要在今日收获。</p>
众人既已历经万难来此,无不想名冠皇榜,名扬天下。</p>
名次越靠前,入官场的起点就越高,一步落后,便会步步落后,顶峰终究不同。</p>
作为会元,陈砚依旧立于众新晋进士之首。</p>
就连陈砚的手心也是汗津津。</p>
于他而言,一旦中了状元,那就是连中三元,此后不止力压天下读书人,更是可载入史书。</p>
自科考以来,能连中三元者只寥寥之数,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所敬仰。</p>
谁能抵挡名留千史的诱惑。</p>
再者,连中三元方才能在徐门的打压下能有一丝自保之力。</p>
于他而言,这状元的头衔远远比其他人更重要。</p>
奉天殿为紫禁城朝外三大殿之首,正对午门、端门、承天门,乃是宫中最大最高之殿宇。</p>
登基大典、朝贺等皆在此。</p>
今日的传胪大典,便是在丰天殿举行。</p>
时辰到,鸿胪寺少卿领着新科进士入宫,立于午门前等候。</p>
透过午门,陈砚眼角余光能看到奉天殿外一路铺红,宫廷仗乐分立两侧,三位传胪官分立大殿丹陛之上,从殿前到台阶之下。</p>
文武百官入班,天子坐于奉天殿宝座。</p>
如此威严之势,实乃新科进士们仅生所见,一个个便连呼吸声都不敢发出。</p>
鸿胪寺鸣赞官鸣鞭三次,传胪大典正式开始。</p>
丹陛大乐响起,新科进士们与文武百官一同朝天子行五拜三叩礼。</p>
宣制官捧着金榜,朗声宣读:“辛未年三月艳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二十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二百五十七人,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第一名——陈砚!”</p>
立于台阶最高处的传胪官用嘹亮的嗓音传唱:“第一甲第一名——陈砚!”</p>
第二位传胪官继续传唱:“第一甲第一名——陈砚!”</p>
立于最末台阶的传胪官传唱:“第一甲第一名——陈砚!”</p>
一次唱毕,陈砚之名响彻广场。</p>
如此并未结束,一甲唱名三次,第二次紧随其后,声音由远及近:“第一甲第一名——陈砚!”</p>
一时间,整个广场尽是陈砚之名。</p>
第一次声音还未散去,第二次传唱声音已在广场飘荡,第三次传唱已渐渐传来:“第一甲第一名——陈砚!”</p>
判卷久了,人总有疲乏之时。</p>
读卷官们都是朝中重臣,年纪自是不小,待到寅时,不少读卷官已是头晕眼花,直到看见一份大骂光禄寺的答卷出现,读卷官们无不是精神一振。</p>
他们虽是重臣,白日里吃的均是光禄寺提供的饭菜。</p>
众人早已憋了满腔怒火,此刻瞧见如此文章,只觉鞭辟入里,用典精准,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必要给个大大的圈。</p>
此番阅卷,徐门与清流可谓刀光剑影,绝不相让。</p>
可到了此篇文章,徐门和清流们竟齐齐达成统一,纷纷给圈,恨不能让此人位列一甲。</p>
只一人例外,那就是光禄寺卿曾昌。</p>
此考卷传入曾昌手中时,已有了十个大大的圈,曾昌提笔就给了个大大的叉。</p>
然他一已之力并不能扭转局面,此卷因圈数最多被放在另外十一份答卷之上,待到天亮后由首辅徐鸿渐捧着呈给天子。</p>
曾昌每每想到那份大骂光禄寺的答卷,便觉如鲠在喉。</p>
答卷由汪如海接过,呈到永安帝面前,永安帝给汪如海使了个眼色,立刻有内侍搬来椅子,扶着徐鸿渐坐了上去。</p>
其余读卷官垂手立在其身后,静待永安帝阅览。</p>
原本答卷该由首辅给天子诵读,让永安帝敬徐鸿渐年事已高,并不想让其过于操劳,便自行阅览。</p>
拿起最上面的答卷阅览一番,永安帝目光就落在了十个朱圈和那个大大的叉上,便抬头用目光扫向底下站着的一众臣子,最终将目光落在曾昌身上。</p>
永安帝虽有御膳房,然一些宫宴上也会吃到光禄寺的吃食,每每在那时,永安帝便觉自已的臣子们也颇为不易,那几日就会对众臣子颇为宽容。</p>
“曾爱卿以为此卷竟如此之差,竟要打个大大的叉?”</p>
曾昌一听赶忙跪下叩首,朗声道:“臣以为此文可为点,只是诸位大人均打了圈,实在过于高估此文,臣便打个叉以均衡一二。”</p>
永安帝不置可否,将文章放置一旁,再看第二篇。</p>
第六篇一入眼就认出是陈砚的字迹。</p>
正所谓字如其人,陈砚此人终究还是锋芒毕露。</p>
不过文章出乎意料,并未抨击整个文官集团,而是提出改革措施。</p>
读完一遍,永安帝心有所感,又读了第二遍,便觉此题如此解方才是正道。</p>
再看向标记,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将文章放下,继续读下一篇。</p>
只是心中所想尽是陈砚文章的官吏改革,再读其他文章,便觉文采有余,于朝政毫无帮助。</p>
待十二篇看完,永安帝看向众人,道:“众爱卿为国取材不辞辛劳,朕心甚慰,此十二份答卷俱是上乘之作,以这第六卷尤甚。”</p>
“朕深居宫中,竟不知地方官员如此困境,如这考生所言,也该改一改考核之细则,让良臣不至于就此埋没。”</p>
众人虽心思各异,却也不能左右天子点状元。</p>
此后的榜眼探花也尽数点出。</p>
永安帝点了点此卷,道:“此卷文采虽不及一甲,然情感真挚,又颇为实用,便为传胪。”</p>
传胪乃是二甲第一名,也就是第四名。</p>
一想到此文会在程文集中排在第四,供天下读书人拜读,曾昌的脸色就极难看。</p>
这些人还是吃得太好了!</p>
天子将名次定下后,将答卷还给首辅徐鸿渐后便离去了。</p>
次日就需放榜,众读卷官就要拆考卷,按名次填榜,自是又忙碌起来。</p>
……</p>
会试之后,吏部一共送来两套衣衫,一套贡士服一套进士服。</p>
贡士服在殿试当日已穿了,传胪大典上,众进士需穿另一套进士服。</p>
进士巾与乌纱帽极像,以黑色纱制成,顶部微平,两侧展角长五寸,宽一寸,并配有垂带,簪上翠叶绒花,其上铜牌刻有“恩荣宴”。</p>
只是这帽子于陈砚而言实在太大,一带上去便往下滑,杨夫子就将衣服剪成布条,在他头上缠几圈,方才不会掉。</p>
袍服为深蓝,以青罗滚边,袖广,青色革带束腰,饰以黑角,再配朝靴毡袜。</p>
此服送来时颇大,杨夫子将其与贡士服一同送往裁缝手中改小,此时穿在陈砚身上极为合身。</p>
穿此一身,便是少年意气,颇有春风得意之姿。</p>
待三人送陈砚到皇城外,众穿着进士服的士子俱是忐忑。</p>
苦读多年,要在今日收获。</p>
众人既已历经万难来此,无不想名冠皇榜,名扬天下。</p>
名次越靠前,入官场的起点就越高,一步落后,便会步步落后,顶峰终究不同。</p>
作为会元,陈砚依旧立于众新晋进士之首。</p>
就连陈砚的手心也是汗津津。</p>
于他而言,一旦中了状元,那就是连中三元,此后不止力压天下读书人,更是可载入史书。</p>
自科考以来,能连中三元者只寥寥之数,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所敬仰。</p>
谁能抵挡名留千史的诱惑。</p>
再者,连中三元方才能在徐门的打压下能有一丝自保之力。</p>
于他而言,这状元的头衔远远比其他人更重要。</p>
奉天殿为紫禁城朝外三大殿之首,正对午门、端门、承天门,乃是宫中最大最高之殿宇。</p>
登基大典、朝贺等皆在此。</p>
今日的传胪大典,便是在丰天殿举行。</p>
时辰到,鸿胪寺少卿领着新科进士入宫,立于午门前等候。</p>
透过午门,陈砚眼角余光能看到奉天殿外一路铺红,宫廷仗乐分立两侧,三位传胪官分立大殿丹陛之上,从殿前到台阶之下。</p>
文武百官入班,天子坐于奉天殿宝座。</p>
如此威严之势,实乃新科进士们仅生所见,一个个便连呼吸声都不敢发出。</p>
鸿胪寺鸣赞官鸣鞭三次,传胪大典正式开始。</p>
丹陛大乐响起,新科进士们与文武百官一同朝天子行五拜三叩礼。</p>
宣制官捧着金榜,朗声宣读:“辛未年三月艳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二十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二百五十七人,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第一名——陈砚!”</p>
立于台阶最高处的传胪官用嘹亮的嗓音传唱:“第一甲第一名——陈砚!”</p>
第二位传胪官继续传唱:“第一甲第一名——陈砚!”</p>
立于最末台阶的传胪官传唱:“第一甲第一名——陈砚!”</p>
一次唱毕,陈砚之名响彻广场。</p>
如此并未结束,一甲唱名三次,第二次紧随其后,声音由远及近:“第一甲第一名——陈砚!”</p>
一时间,整个广场尽是陈砚之名。</p>
第一次声音还未散去,第二次传唱声音已在广场飘荡,第三次传唱已渐渐传来:“第一甲第一名——陈砚!”</p>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8/8685/809860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