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县试
推荐阅读:沈青云周雪小说大结局、剑指九天、邪龙出狱:我送未婚妻全家升天!、高冷校花重生了,疯狂倒追我、失忆后,前任小叔诱她沉沦、武道长生,不死的我终将无敌、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冰河末世:我囤积了亿亿万物资、大唐太子李承乾之宿世轮回、沈青云周雪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
所谓厕号,就是在茅房旁的考棚,是整个考场最差的考棚。</p>
考生们最怕分到的就是厕号,凡是坐厕号者,多半应试不中。</p>
试想,答题时被阵阵恶臭熏着,哪里还能静心答题,就是熏也给熏晕了。</p>
能分到厕号,要么是倒霉,要么就是有人整他。</p>
临近开考,陈砚不能多想,捂着口鼻将已经上了年头的桌椅擦干净,用镇纸将考卷铺好。</p>
本想入定,让自已闻不到这臭味,奈何心性修炼不到家,做不到无视外物。</p>
陈砚干脆把包着饼子的那块布拿出来遮住口鼻,这样才好受些。</p>
只能速战速决了。</p>
县试一共考五场,一日考一场,天亮开考,夕阳西下结束,以不续烛为准。</p>
天色亮起后,云板响起,考场肃静,第一场县试正式开始。</p>
衙役举着考题从各个考棚经过。</p>
经过陈砚考棚时,那衙役的眉头紧皱,险些去捂口鼻,等反应过来,干脆屏住呼吸,只是看向陈砚的目光多了些同情。</p>
等陈砚抄下题目,衙役几乎是落荒而逃。</p>
陈砚往砚台上倒了清水,拿起墨锭慢慢研磨,目光却落在刚刚抄下的题目上。</p>
“学而不思则惘。”</p>
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一句,直接从四书中选一句当题目被称为小题,也可算简单了。</p>
科举经过这么多年,这等小题多半只会在县试出现了。</p>
很快,衙役举着第二道考题过来。</p>
第二题乃是五经题。</p>
大梁与前朝规制相同,士子都是从五经中择一本经研读,其他四经只用精读也就行了。</p>
科考时,根据自已本经选择一题来答。</p>
第三题是五言八韵试帖诗。</p>
科考不考诗歌,却考试帖诗。</p>
不过试帖诗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押韵、对仗工整、遵守平仄格律,有一定文采和意境即可。</p>
这些规则对陈砚来说恰恰是一道道公式,比诗歌那漫无目的随心而发要简单太多。</p>
杨夫子只在年前对陈砚进行了一个月的试帖诗特训,陈砚就能写得像模像样。</p>
三道题目都抄写下来后,考场除了巡视的衙役外,再无人走动。</p>
隔壁考棚已经传来衣服摩挲纸张的声音,显然已经急切地在答题。</p>
陈砚并未直接提笔,而是盯着题目思索起来。</p>
“学而不思则惘”意为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茫然迷惑。</p>
作为县试的题目,就说明县尊大人有劝学之心。</p>
科考也是政绩考核之一,此前平兴县刚出了“科举舞弊案”,前任县尊被抓,此地科考必然被许多人盯着,若接任者能一改本县科考风气,多出几个有功名者,政绩考核怕是能得个大大的优,到时前程可谓一片功名。</p>
看来如今这位县尊大人还是颇有上进心。</p>
陈砚思索片刻,已经得出结论。</p>
既然县尊大人要劝学,那他就好好论述读书,把读书思考的重要性给拔高拔高再拔高。</p>
陈砚提笔,在草纸上写下破题:“惟学而不求诸心,则昏而无得于已。”</p>
破题后,一篇八股文的基调就定下了。</p>
陈砚继续写承题:盖学贵乎思也,不然,宁能免夫罔之失哉?昔圣人言此之意谓。</p>
接下来,只要自圆其说也就是了。</p>
每日的笔耕不辍让陈砚的文章做得极快,他几乎是一口气写完整篇文章。</p>
写完后将墨吹干就放到一旁,再看第二题。</p>
第二道题取自《春秋》,“齐师伐我”。</p>
齐师伐谁?</p>
《春秋》是鲁国官修史书,是以鲁国的视角记事,故称为“我”。</p>
为何伐?鲁国如何应对?有何警示?</p>
陈砚将题目解析出几个问题后,再整合一番,文章大致也就出来了。</p>
他打下腹稿后,提笔在纸上顺势写下。</p>
县试考生多,答卷也众多,县尊大人根本不可能全部看完,因此县试着重第一场第一题,即四书题。</p>
考生们多半会将精力放在第一道题上,将文章精雕细琢,至于第二篇五经题只要语句通顺,字数凑够即可,反正县尊大人也不会看。</p>
陈砚并不允许自已在此偷懒。</p>
县试虽不重五经题,后面的府试、院试乃至乡试呢,也能不重吗?</p>
只要落笔,他必定全力以赴。</p>
第二篇写完,他有些疲倦,看看时辰,已经接近午时,有考生拿出自已带的吃食来吃。</p>
陈砚看了眼考篮里的饼子,手已经伸出去,鼻尖萦绕的恶臭让得他毫无胃口,又将手收了回来。</p>
刚刚专心写文章,反倒没感觉,这会儿放松下来,那恶臭让他恨不得把早上吃的都给吐出来。</p>
陈砚不饿了,人也精神了,当即又拿起第一篇文章进行修改,酌情增字减词。</p>
等修改完,又读了两遍,确认无误方才誊写到程文纸上。</p>
等做完试帖诗,才修改第二篇五经题的文章,誊写完后,才来看试帖诗。</p>
陈砚对自已的试帖诗颇为嫌弃,奈何这已经是他目前最巅峰能力,只能忍着。</p>
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他要接受自已的短板。</p>
如此宽慰自已一番,再看自已写的试帖诗,又觉得好像还不错,当即又兴致勃勃誊抄下来。</p>
看了眼天色,午时刚过。</p>
经过太阳一晒,茅房里的味道越发浓郁,陈砚再也忍不了,起身将试卷交上去。</p>
负责收卷的是县学的学官,见陈砚来交卷,下意识看了漏刻,竟才刚到未时。</p>
历年县试的考生为了博个彩头,提前交卷的也不少,可这般早的还是头一遭。</p>
学官心里泛起嘀咕,扫了考卷上的名字籍贯等,见没问题就让衙役领着陈砚去龙门等着。</p>
考场规矩,要凑够十个人才能出去,陈砚只能站在太阳底下等着,期盼有人快快交卷。</p>
肚子“咕噜噜”抗议,陈砚目光落在考篮上那个饼子上。</p>
柳氏昨日在家煎的饼子,为了不让他饿着,特意用的白面,放了不少油将两面煎得金黄。</p>
可陈砚一看到饼子就仿佛还能闻到那阵阵恶臭,宁愿饿肚子也不愿意吃这饼子。</p>
这一等,半个时辰就过去了,陈砚饿得两眼冒金星,正想是不是不顾斯文坐在地上等时,终于有人来了。</p>
考生们最怕分到的就是厕号,凡是坐厕号者,多半应试不中。</p>
试想,答题时被阵阵恶臭熏着,哪里还能静心答题,就是熏也给熏晕了。</p>
能分到厕号,要么是倒霉,要么就是有人整他。</p>
临近开考,陈砚不能多想,捂着口鼻将已经上了年头的桌椅擦干净,用镇纸将考卷铺好。</p>
本想入定,让自已闻不到这臭味,奈何心性修炼不到家,做不到无视外物。</p>
陈砚干脆把包着饼子的那块布拿出来遮住口鼻,这样才好受些。</p>
只能速战速决了。</p>
县试一共考五场,一日考一场,天亮开考,夕阳西下结束,以不续烛为准。</p>
天色亮起后,云板响起,考场肃静,第一场县试正式开始。</p>
衙役举着考题从各个考棚经过。</p>
经过陈砚考棚时,那衙役的眉头紧皱,险些去捂口鼻,等反应过来,干脆屏住呼吸,只是看向陈砚的目光多了些同情。</p>
等陈砚抄下题目,衙役几乎是落荒而逃。</p>
陈砚往砚台上倒了清水,拿起墨锭慢慢研磨,目光却落在刚刚抄下的题目上。</p>
“学而不思则惘。”</p>
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一句,直接从四书中选一句当题目被称为小题,也可算简单了。</p>
科举经过这么多年,这等小题多半只会在县试出现了。</p>
很快,衙役举着第二道考题过来。</p>
第二题乃是五经题。</p>
大梁与前朝规制相同,士子都是从五经中择一本经研读,其他四经只用精读也就行了。</p>
科考时,根据自已本经选择一题来答。</p>
第三题是五言八韵试帖诗。</p>
科考不考诗歌,却考试帖诗。</p>
不过试帖诗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押韵、对仗工整、遵守平仄格律,有一定文采和意境即可。</p>
这些规则对陈砚来说恰恰是一道道公式,比诗歌那漫无目的随心而发要简单太多。</p>
杨夫子只在年前对陈砚进行了一个月的试帖诗特训,陈砚就能写得像模像样。</p>
三道题目都抄写下来后,考场除了巡视的衙役外,再无人走动。</p>
隔壁考棚已经传来衣服摩挲纸张的声音,显然已经急切地在答题。</p>
陈砚并未直接提笔,而是盯着题目思索起来。</p>
“学而不思则惘”意为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茫然迷惑。</p>
作为县试的题目,就说明县尊大人有劝学之心。</p>
科考也是政绩考核之一,此前平兴县刚出了“科举舞弊案”,前任县尊被抓,此地科考必然被许多人盯着,若接任者能一改本县科考风气,多出几个有功名者,政绩考核怕是能得个大大的优,到时前程可谓一片功名。</p>
看来如今这位县尊大人还是颇有上进心。</p>
陈砚思索片刻,已经得出结论。</p>
既然县尊大人要劝学,那他就好好论述读书,把读书思考的重要性给拔高拔高再拔高。</p>
陈砚提笔,在草纸上写下破题:“惟学而不求诸心,则昏而无得于已。”</p>
破题后,一篇八股文的基调就定下了。</p>
陈砚继续写承题:盖学贵乎思也,不然,宁能免夫罔之失哉?昔圣人言此之意谓。</p>
接下来,只要自圆其说也就是了。</p>
每日的笔耕不辍让陈砚的文章做得极快,他几乎是一口气写完整篇文章。</p>
写完后将墨吹干就放到一旁,再看第二题。</p>
第二道题取自《春秋》,“齐师伐我”。</p>
齐师伐谁?</p>
《春秋》是鲁国官修史书,是以鲁国的视角记事,故称为“我”。</p>
为何伐?鲁国如何应对?有何警示?</p>
陈砚将题目解析出几个问题后,再整合一番,文章大致也就出来了。</p>
他打下腹稿后,提笔在纸上顺势写下。</p>
县试考生多,答卷也众多,县尊大人根本不可能全部看完,因此县试着重第一场第一题,即四书题。</p>
考生们多半会将精力放在第一道题上,将文章精雕细琢,至于第二篇五经题只要语句通顺,字数凑够即可,反正县尊大人也不会看。</p>
陈砚并不允许自已在此偷懒。</p>
县试虽不重五经题,后面的府试、院试乃至乡试呢,也能不重吗?</p>
只要落笔,他必定全力以赴。</p>
第二篇写完,他有些疲倦,看看时辰,已经接近午时,有考生拿出自已带的吃食来吃。</p>
陈砚看了眼考篮里的饼子,手已经伸出去,鼻尖萦绕的恶臭让得他毫无胃口,又将手收了回来。</p>
刚刚专心写文章,反倒没感觉,这会儿放松下来,那恶臭让他恨不得把早上吃的都给吐出来。</p>
陈砚不饿了,人也精神了,当即又拿起第一篇文章进行修改,酌情增字减词。</p>
等修改完,又读了两遍,确认无误方才誊写到程文纸上。</p>
等做完试帖诗,才修改第二篇五经题的文章,誊写完后,才来看试帖诗。</p>
陈砚对自已的试帖诗颇为嫌弃,奈何这已经是他目前最巅峰能力,只能忍着。</p>
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他要接受自已的短板。</p>
如此宽慰自已一番,再看自已写的试帖诗,又觉得好像还不错,当即又兴致勃勃誊抄下来。</p>
看了眼天色,午时刚过。</p>
经过太阳一晒,茅房里的味道越发浓郁,陈砚再也忍不了,起身将试卷交上去。</p>
负责收卷的是县学的学官,见陈砚来交卷,下意识看了漏刻,竟才刚到未时。</p>
历年县试的考生为了博个彩头,提前交卷的也不少,可这般早的还是头一遭。</p>
学官心里泛起嘀咕,扫了考卷上的名字籍贯等,见没问题就让衙役领着陈砚去龙门等着。</p>
考场规矩,要凑够十个人才能出去,陈砚只能站在太阳底下等着,期盼有人快快交卷。</p>
肚子“咕噜噜”抗议,陈砚目光落在考篮上那个饼子上。</p>
柳氏昨日在家煎的饼子,为了不让他饿着,特意用的白面,放了不少油将两面煎得金黄。</p>
可陈砚一看到饼子就仿佛还能闻到那阵阵恶臭,宁愿饿肚子也不愿意吃这饼子。</p>
这一等,半个时辰就过去了,陈砚饿得两眼冒金星,正想是不是不顾斯文坐在地上等时,终于有人来了。</p>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8/8694/810085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