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见面不如闻名
推荐阅读:沈青云周雪小说大结局、剑指九天、邪龙出狱:我送未婚妻全家升天!、高冷校花重生了,疯狂倒追我、失忆后,前任小叔诱她沉沦、武道长生,不死的我终将无敌、打坐就能涨法力,贫道要无敌、冰河末世:我囤积了亿亿万物资、大唐太子李承乾之宿世轮回、沈青云周雪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
殿内的争吵越来越激烈,陈砚的笔好似已经离不开纸张,他恨自已不能长出三头六臂。</p>
正在言官与焦门一派斗得如火如荼之际,大殿中突然响起一声悲呛:“我大梁立朝六十余载,先帝文治武功,却不想如今朝中尽是奸佞之臣,为一已私利不顾朝纲,枉顾人命,使得数千百姓丧命。如此下去,国将不国,君将不君!我田方今日以命相谏,恳求陛下严惩次辅焦志行和袁书勋二人!”</p>
旋即就是“砰”一声,原本吵闹的大殿瞬间安静,却听汪如海尖锐的嗓音大喊:“快传太医!”</p>
陈砚立刻记下“田方大殿死谏”几个字,旋即为清流和永安帝捏一把汗。</p>
若田方没死也就罢了,一旦真死了,永安帝就要在史书上留下骂名了。</p>
一位明君必然是广纳谏言,如何能逼得臣子死谏?</p>
在陈砚看来,永安帝属实有些冤枉,毕竟大梁朝并不怕死,只要抓住机会,就争着抢着死谏,无论是否身死都会被读书人所敬仰,留下一个“不惧生死,忠义两全”的名声。</p>
为了所谓的“流传千古”,言官们可谓十分英勇。</p>
君父就是他们扬名最好的垫脚石。</p>
陈砚很想入殿告诉众人按压止血,可大梁律例入朝当值掌记不可参与议政,如此一来,他只能当自已是无情的记录者。</p>
御医们跟着内侍官们一路狂奔入殿,永安帝直接免了他们的礼催促救人。</p>
殿内静谧无声,陈砚停下笔方才发现手心黏糊糊。</p>
好在田方撞柱子时被人拦了下,并未当场撞死,不过今日这一撞,就将焦志行架到火上烤了。</p>
早朝因田力这一撞结束,陈砚收拾好东西,跟随内侍官绕道去暖阁,正巧碰上退朝后的大臣们。</p>
首辅徐鸿渐被人搀扶着一步步往前走,那布满老年斑的脸上依旧一派从容,丝毫看不出刚刚的朝堂经历了何等腥风血雨。</p>
陈砚垂眸退到侧边,静待众官员经过。</p>
徐鸿渐由人搀扶着从他身边经过时,连一个眼神也未给他。</p>
陈砚想,首辅气度就是不同,完全是目中无人。</p>
不过跟在他身后的一位大臣停在了陈砚身侧:“你就是平兴县陈砚?”</p>
其他徐门官员的目光也往陈砚身上飘,显然早早就听说过陈砚的大名。</p>
陈砚微不可察地打量了这位大人一番,该是个三品官,不过陈砚并未见过。</p>
“正是下官。”</p>
那人上下打量了陈砚一番,笑容里带了一丝不屑:“见面不如闻名。”</p>
“大人见多识广,竟能知晓下官之名,下官倍感惶恐,不知大人是哪位,身负何职?”</p>
陈砚很是恭敬地拱手讨教。</p>
您是哪位,不认识。</p>
那官员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又道:“倒是如传言那般巧言善辩。”</p>
陈砚更恭敬了几分:“不过是些不中用的急智,不值得大人如此夸赞。”</p>
那官员脸上的笑更淡了些,一甩衣袖,抬腿就往前走。</p>
与他一同的几名官员倒是纷纷回头看陈砚,唯独徐鸿渐始终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着,仿佛并未听到身后的交锋。</p>
与意气风发的徐门相比,焦志行带领的焦门便是忧虑重重。</p>
焦志行走起路来比往常急躁,必定是带了火气。</p>
与徐门相比,焦门连一半人都不到。</p>
再往后就是刘阁老领着的刘门众人,这些人虽面露不忿,倒是少了焦门的火气。</p>
刘守仁在看到陈砚后顿住,还和声问道:“三元公在翰林院可好?”</p>
刘守仁都停下了,刘门其他人自是也会停下,陈砚就从这群人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王申。</p>
王申笑着对刘守仁道:“阁老多费心了,三元公博学多识,这修史定是难不倒他的。”</p>
刘守仁笑道:“倒是忘了三元公乃是东阳平兴县人士,白舆在东阳任知府多年,想来是听闻三元公才名的。”</p>
白舆是王申的字,不过在东阳府他乃是一府之尊,自是没人会如此称呼他,到了此时陈砚方才知晓。</p>
到了此时,陈砚就知自已不得不出声了:“下官参加府试时,主考就是王大人。”</p>
“竟有如此缘分,实在难得。”</p>
刘守仁颇为感慨,他身后众人也跟着附和。</p>
瞧着一行人仿佛此时才恍然,陈砚实在佩服他们装糊涂的本事。</p>
若是放在前世,这群大人的演技必定吊打那些老戏骨。</p>
他来京城时是十三岁,王申在东阳府任上九年,他府试不是在王申手里考的还能是在谁面前考的?</p>
何况他还是坐王申的官船来的京城,总瞒不过这些人吧。</p>
戏已经开锣,陈砚自是要接着演下去:“下官此前受王大人多番照拂,入京后却被杂事缠身,改日下官必登门拜谢。”</p>
华夏共识,“改日”就是极体面的谎言。</p>
刘守仁并不多做纠缠,又笑着说了两句,带着众人离去。</p>
王申却是落在最后,将陈砚带到一旁,离内侍远了些,方才问道:“你素来有急智,今日之事可有良策?”</p>
王申回京述职后,三月被派了官职——国子监司业。</p>
地方官员入中枢,品阶降半级乃至一级都是正常的,如王申这般平级入中枢,已算得上是高升了。</p>
能得如此要职,一来是王申在东阳府多年做出的政绩,二来就是有他的同乡刘守仁刘阁老这层关系。</p>
在平兴县时,陈砚靠着周荣送回去的邸报,粗略划分过派系,不过总有疏漏,比如王申与刘阁老的关系。</p>
在翰林院待久了,终于把朝中盘根错节的关系梳理了个七七八八。</p>
不过那也都是表面的,至于背地里谁与谁交好,谁又是选座师而非同乡,亦或者是背弃原来的至交投入敌营等复杂隐秘的关系网,陈砚就无能为力了。</p>
陈砚拱手道:“座师发问,学生不敢不答,今日田方这一撞,次辅大人怕是要深陷其中了,并非急智可解此困局。”</p>
听他喊自已座师,王申就知陈砚说的是真心话。</p>
若只是御史弹劾焦志行,尚有缓和之机,如今却是御史田方大殿死谏,如此一来彻底坐实了焦志行利用手中之权为贩卖私盐的族人遮风挡雨,谋取私利。</p>
此行径只得是贪官奸臣,焦志行作为清流领袖,靠的就是名声、气节,如今被田方一下撞没了,这焦志行今日起就算是身败名裂了,往后还如何领到清流?</p>
正在言官与焦门一派斗得如火如荼之际,大殿中突然响起一声悲呛:“我大梁立朝六十余载,先帝文治武功,却不想如今朝中尽是奸佞之臣,为一已私利不顾朝纲,枉顾人命,使得数千百姓丧命。如此下去,国将不国,君将不君!我田方今日以命相谏,恳求陛下严惩次辅焦志行和袁书勋二人!”</p>
旋即就是“砰”一声,原本吵闹的大殿瞬间安静,却听汪如海尖锐的嗓音大喊:“快传太医!”</p>
陈砚立刻记下“田方大殿死谏”几个字,旋即为清流和永安帝捏一把汗。</p>
若田方没死也就罢了,一旦真死了,永安帝就要在史书上留下骂名了。</p>
一位明君必然是广纳谏言,如何能逼得臣子死谏?</p>
在陈砚看来,永安帝属实有些冤枉,毕竟大梁朝并不怕死,只要抓住机会,就争着抢着死谏,无论是否身死都会被读书人所敬仰,留下一个“不惧生死,忠义两全”的名声。</p>
为了所谓的“流传千古”,言官们可谓十分英勇。</p>
君父就是他们扬名最好的垫脚石。</p>
陈砚很想入殿告诉众人按压止血,可大梁律例入朝当值掌记不可参与议政,如此一来,他只能当自已是无情的记录者。</p>
御医们跟着内侍官们一路狂奔入殿,永安帝直接免了他们的礼催促救人。</p>
殿内静谧无声,陈砚停下笔方才发现手心黏糊糊。</p>
好在田方撞柱子时被人拦了下,并未当场撞死,不过今日这一撞,就将焦志行架到火上烤了。</p>
早朝因田力这一撞结束,陈砚收拾好东西,跟随内侍官绕道去暖阁,正巧碰上退朝后的大臣们。</p>
首辅徐鸿渐被人搀扶着一步步往前走,那布满老年斑的脸上依旧一派从容,丝毫看不出刚刚的朝堂经历了何等腥风血雨。</p>
陈砚垂眸退到侧边,静待众官员经过。</p>
徐鸿渐由人搀扶着从他身边经过时,连一个眼神也未给他。</p>
陈砚想,首辅气度就是不同,完全是目中无人。</p>
不过跟在他身后的一位大臣停在了陈砚身侧:“你就是平兴县陈砚?”</p>
其他徐门官员的目光也往陈砚身上飘,显然早早就听说过陈砚的大名。</p>
陈砚微不可察地打量了这位大人一番,该是个三品官,不过陈砚并未见过。</p>
“正是下官。”</p>
那人上下打量了陈砚一番,笑容里带了一丝不屑:“见面不如闻名。”</p>
“大人见多识广,竟能知晓下官之名,下官倍感惶恐,不知大人是哪位,身负何职?”</p>
陈砚很是恭敬地拱手讨教。</p>
您是哪位,不认识。</p>
那官员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又道:“倒是如传言那般巧言善辩。”</p>
陈砚更恭敬了几分:“不过是些不中用的急智,不值得大人如此夸赞。”</p>
那官员脸上的笑更淡了些,一甩衣袖,抬腿就往前走。</p>
与他一同的几名官员倒是纷纷回头看陈砚,唯独徐鸿渐始终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着,仿佛并未听到身后的交锋。</p>
与意气风发的徐门相比,焦志行带领的焦门便是忧虑重重。</p>
焦志行走起路来比往常急躁,必定是带了火气。</p>
与徐门相比,焦门连一半人都不到。</p>
再往后就是刘阁老领着的刘门众人,这些人虽面露不忿,倒是少了焦门的火气。</p>
刘守仁在看到陈砚后顿住,还和声问道:“三元公在翰林院可好?”</p>
刘守仁都停下了,刘门其他人自是也会停下,陈砚就从这群人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王申。</p>
王申笑着对刘守仁道:“阁老多费心了,三元公博学多识,这修史定是难不倒他的。”</p>
刘守仁笑道:“倒是忘了三元公乃是东阳平兴县人士,白舆在东阳任知府多年,想来是听闻三元公才名的。”</p>
白舆是王申的字,不过在东阳府他乃是一府之尊,自是没人会如此称呼他,到了此时陈砚方才知晓。</p>
到了此时,陈砚就知自已不得不出声了:“下官参加府试时,主考就是王大人。”</p>
“竟有如此缘分,实在难得。”</p>
刘守仁颇为感慨,他身后众人也跟着附和。</p>
瞧着一行人仿佛此时才恍然,陈砚实在佩服他们装糊涂的本事。</p>
若是放在前世,这群大人的演技必定吊打那些老戏骨。</p>
他来京城时是十三岁,王申在东阳府任上九年,他府试不是在王申手里考的还能是在谁面前考的?</p>
何况他还是坐王申的官船来的京城,总瞒不过这些人吧。</p>
戏已经开锣,陈砚自是要接着演下去:“下官此前受王大人多番照拂,入京后却被杂事缠身,改日下官必登门拜谢。”</p>
华夏共识,“改日”就是极体面的谎言。</p>
刘守仁并不多做纠缠,又笑着说了两句,带着众人离去。</p>
王申却是落在最后,将陈砚带到一旁,离内侍远了些,方才问道:“你素来有急智,今日之事可有良策?”</p>
王申回京述职后,三月被派了官职——国子监司业。</p>
地方官员入中枢,品阶降半级乃至一级都是正常的,如王申这般平级入中枢,已算得上是高升了。</p>
能得如此要职,一来是王申在东阳府多年做出的政绩,二来就是有他的同乡刘守仁刘阁老这层关系。</p>
在平兴县时,陈砚靠着周荣送回去的邸报,粗略划分过派系,不过总有疏漏,比如王申与刘阁老的关系。</p>
在翰林院待久了,终于把朝中盘根错节的关系梳理了个七七八八。</p>
不过那也都是表面的,至于背地里谁与谁交好,谁又是选座师而非同乡,亦或者是背弃原来的至交投入敌营等复杂隐秘的关系网,陈砚就无能为力了。</p>
陈砚拱手道:“座师发问,学生不敢不答,今日田方这一撞,次辅大人怕是要深陷其中了,并非急智可解此困局。”</p>
听他喊自已座师,王申就知陈砚说的是真心话。</p>
若只是御史弹劾焦志行,尚有缓和之机,如今却是御史田方大殿死谏,如此一来彻底坐实了焦志行利用手中之权为贩卖私盐的族人遮风挡雨,谋取私利。</p>
此行径只得是贪官奸臣,焦志行作为清流领袖,靠的就是名声、气节,如今被田方一下撞没了,这焦志行今日起就算是身败名裂了,往后还如何领到清流?</p>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8/8694/81009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