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真正可靠的关系不是靠酒桌上的称兄道弟
推荐阅读:参加前女友婚礼,现场逮捕新郎官、炮灰不走剧情,主角死活随便、极品仙医混山村、天不应、人在大理寺,开局还王妃清白、综影视:女配她迷人又危险、都市狂龙医仙、婴儿的我,获得大器晚成逆袭系统、太虚至尊、穿越柯南三十年前,截胡妃英理、
第二天上午九点,李远准时出现在组织部大楼。</p>
他穿着深蓝色西装,白衬衫配藏青色领带,整个人看起来干练而不失稳重。</p>
许建林亲自在一楼大厅迎接,热情但不过分:</p>
“李市长,欢迎!郑处长已经在等您了。”</p>
李远微微一笑:</p>
“麻烦许科长。”</p>
两人乘坐电梯上楼时,李远看似随意地问道:</p>
“郑处长最近工作忙吗?”</p>
许建林滴水不漏:</p>
“郑处一直很忙,但听说您要来,特意调整了时间。”</p>
这话既抬高了李远,又维护了郑仪的权威。</p>
来到小会议室,郑仪起身相迎:</p>
“李市长,欢迎!”</p>
两人握手时,郑仪能感觉到李远的手掌厚实有力,握持时间恰到好处——既不显得敷衍,也不过分热情。</p>
“郑处长,久仰了。”</p>
李远的态度恭敬又不卑不亢。</p>
三人落座后,许建林拿出记录本,准备记录谈话内容。</p>
郑仪开门见山:</p>
“李市长,按照组织程序,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您的工作情况。”</p>
“应该的。”</p>
李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材料:</p>
“这是我准备的简要工作汇报。”</p>
郑仪接过材料,快速浏览了一遍。</p>
内容很扎实,既谈成绩也不回避问题,更没有夸夸其谈。</p>
单从这份材料就能看出,李远是个办事稳妥的人。</p>
“李市长,您在报告中提到'打造阳光财政‘,能具体说说吗?”</p>
郑仪放下材料问道。</p>
李远点点头:</p>
“我在财政局工作期间,发现很多矛盾源于信息不对称。”</p>
“群众不了解财政支出情况,就容易产生误解甚至不满。”</p>
“所以我们就建立了’三公开'制度——预算公开、执行公开、决算公开。”</p>
“大到市政工程,小到部门办公经费,全部都在政府网站上公示。”</p>
郑仪若有所思:</p>
“阻力不小吧?”</p>
“确实。”</p>
李远坦诚道:</p>
“刚开始很多部门反对,认为这是自找麻烦。”</p>
“但实际操作下来,反而减少了不必要的信访投诉。”</p>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最好的信任建立方式。”</p>
郑仪眼中闪过一丝赞赏。</p>
这样的干部不多见,既有改革意识,又懂得实际操作的策略。</p>
“您平时经常下基层吗?”</p>
“每周至少两天。”</p>
李远回答得很自然:</p>
“我觉得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永远了解不了真实情况。”</p>
谈话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涉及工作思路、个人经历、家庭情况等多个方面。</p>
郑仪一边问,一边观察李远的言谈举止。</p>
没有夸夸其谈,没有回避问题,更没有试图通过关系套近乎。</p>
整个谈话下来,李远展现出的完全是一个务实、正派的干部形象。</p>
临结束时,郑仪终于提起一个略微敏感的问题:</p>
“李市长,您对临州当前的班子建设有什么看法?”</p>
李远略作沉吟:</p>
“总体上团结务实,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p>
“比如?”</p>
“比如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机制还可以更加制度化。”</p>
李远选择了一个既点出问题又不伤和气的角度:</p>
“有时候信息传递不够及时,会影响工作效率。”</p>
郑仪点点头,没有再追问。</p>
他起身伸出手:</p>
“谢谢李市长的配合,我们的谈话就到这里。”</p>
李远也站起来,与郑仪再次握手:</p>
“郑处长客气了,这是我应该做的。”</p>
许建林送李远离开后,郑仪陷入了沉思。</p>
李远确实是个难得的干部,有思路、有实绩、作风正,而且背景干净。</p>
难怪李长庚会特意交代要多接触。</p>
这样的人才,无论是从公心还是私交的角度,都值得深入交往。</p>
但郑仪也清楚,在组织部这个位置上,任何私人往来都必须慎之又慎。</p>
他拿出手机,斟酌了一下,给李长庚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p>
“已与李远谈过,印象很好。”</p>
很快,李长庚回复:</p>
“晚上六点,老地方。”</p>
李长庚说的“老地方”,是组织部几位核心处长偶尔小聚的一个私人会所。</p>
李长庚邀请他去那里,显然是有更深入的交流。</p>
下班后,郑仪换了一身便装,驱车前往位于城郊的“静心园”。</p>
这是一家不起眼的小院,外表朴素,内里却别有洞天。</p>
走进预订的包间,李长庚已经在座,面前摆着一壶清茶。</p>
“坐。”</p>
李长庚示意郑仪关好门。</p>
“李远这个人,你怎么看?”</p>
郑仪斟酌着词句:</p>
“专业、务实、正派,是个难得的实干型干部。”</p>
李长庚笑了笑:</p>
“就这些?”</p>
郑仪顿了顿:</p>
“他背后......”</p>
“他是老书记当年在临州时亲手培养的苗子。”</p>
李长庚直接点明:</p>
“虽然老书记退了,但影响力还在。”</p>
郑仪恍然大悟。</p>
老书记虽然已经退休,但在江东省的人脉网络依然深厚。</p>
难怪李长庚会如此重视。</p>
“我明白了。”</p>
“你明白什么?”</p>
李长庚意味深长地看着他:</p>
“我叫你来不是让你去攀附关系,而是要告诉你——”</p>
“像李远这样既有能力又有背景的干部,是我们组织部必须重点关注的。”</p>
“既不能因为他的背景特殊对待,也不能刻意回避。”</p>
郑仪点头:</p>
“我明白了,坚持组织原则,实事求是。”</p>
李长庚满意地笑了:</p>
“这还差不多。”</p>
两人一边品茶,一边聊起了近期干部调整的一些情况。</p>
临别时,李长庚突然说道:</p>
“对了,下周临州市有个重点项目观摩会,省委组织部要去个人,你去吧。”</p>
郑仪心头一动:</p>
“好的。”</p>
“李远是项目负责人,你们可以再深入交流一下。”</p>
李长庚意有所指:</p>
“组织部考察干部,不能只看档案和谈话,还要看实际工作表现。”</p>
郑仪心领神会:</p>
“我明白,一定会全面了解。”</p>
“记住。”</p>
李长庚最后叮嘱道:</p>
“组织部的人,走到哪里都要堂堂正正。”</p>
郑仪郑重点头:</p>
“您放心,我知道分寸。”</p>
离开静心园,郑仪在心里默默规划着接下来的安排。</p>
李长庚虽然强调要“堂堂正正”,但特意安排他去临州观摩会,显然是有意为他创造与李远进一步接触的机会。</p>
这种关系的经营,不需要言语上的客套,而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建立互信。</p>
郑仪很清楚,在体制内,真正可靠的关系不是靠酒桌上的称兄道弟,而是在共同的工作中建立的专业认可和人格信任。</p>
他需要做的,就是以一个组织部干部的专业和公正,赢得李远的尊重。</p>
至于更深层次的联结,则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水到渠成。</p>
他穿着深蓝色西装,白衬衫配藏青色领带,整个人看起来干练而不失稳重。</p>
许建林亲自在一楼大厅迎接,热情但不过分:</p>
“李市长,欢迎!郑处长已经在等您了。”</p>
李远微微一笑:</p>
“麻烦许科长。”</p>
两人乘坐电梯上楼时,李远看似随意地问道:</p>
“郑处长最近工作忙吗?”</p>
许建林滴水不漏:</p>
“郑处一直很忙,但听说您要来,特意调整了时间。”</p>
这话既抬高了李远,又维护了郑仪的权威。</p>
来到小会议室,郑仪起身相迎:</p>
“李市长,欢迎!”</p>
两人握手时,郑仪能感觉到李远的手掌厚实有力,握持时间恰到好处——既不显得敷衍,也不过分热情。</p>
“郑处长,久仰了。”</p>
李远的态度恭敬又不卑不亢。</p>
三人落座后,许建林拿出记录本,准备记录谈话内容。</p>
郑仪开门见山:</p>
“李市长,按照组织程序,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您的工作情况。”</p>
“应该的。”</p>
李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材料:</p>
“这是我准备的简要工作汇报。”</p>
郑仪接过材料,快速浏览了一遍。</p>
内容很扎实,既谈成绩也不回避问题,更没有夸夸其谈。</p>
单从这份材料就能看出,李远是个办事稳妥的人。</p>
“李市长,您在报告中提到'打造阳光财政‘,能具体说说吗?”</p>
郑仪放下材料问道。</p>
李远点点头:</p>
“我在财政局工作期间,发现很多矛盾源于信息不对称。”</p>
“群众不了解财政支出情况,就容易产生误解甚至不满。”</p>
“所以我们就建立了’三公开'制度——预算公开、执行公开、决算公开。”</p>
“大到市政工程,小到部门办公经费,全部都在政府网站上公示。”</p>
郑仪若有所思:</p>
“阻力不小吧?”</p>
“确实。”</p>
李远坦诚道:</p>
“刚开始很多部门反对,认为这是自找麻烦。”</p>
“但实际操作下来,反而减少了不必要的信访投诉。”</p>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最好的信任建立方式。”</p>
郑仪眼中闪过一丝赞赏。</p>
这样的干部不多见,既有改革意识,又懂得实际操作的策略。</p>
“您平时经常下基层吗?”</p>
“每周至少两天。”</p>
李远回答得很自然:</p>
“我觉得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永远了解不了真实情况。”</p>
谈话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涉及工作思路、个人经历、家庭情况等多个方面。</p>
郑仪一边问,一边观察李远的言谈举止。</p>
没有夸夸其谈,没有回避问题,更没有试图通过关系套近乎。</p>
整个谈话下来,李远展现出的完全是一个务实、正派的干部形象。</p>
临结束时,郑仪终于提起一个略微敏感的问题:</p>
“李市长,您对临州当前的班子建设有什么看法?”</p>
李远略作沉吟:</p>
“总体上团结务实,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p>
“比如?”</p>
“比如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机制还可以更加制度化。”</p>
李远选择了一个既点出问题又不伤和气的角度:</p>
“有时候信息传递不够及时,会影响工作效率。”</p>
郑仪点点头,没有再追问。</p>
他起身伸出手:</p>
“谢谢李市长的配合,我们的谈话就到这里。”</p>
李远也站起来,与郑仪再次握手:</p>
“郑处长客气了,这是我应该做的。”</p>
许建林送李远离开后,郑仪陷入了沉思。</p>
李远确实是个难得的干部,有思路、有实绩、作风正,而且背景干净。</p>
难怪李长庚会特意交代要多接触。</p>
这样的人才,无论是从公心还是私交的角度,都值得深入交往。</p>
但郑仪也清楚,在组织部这个位置上,任何私人往来都必须慎之又慎。</p>
他拿出手机,斟酌了一下,给李长庚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p>
“已与李远谈过,印象很好。”</p>
很快,李长庚回复:</p>
“晚上六点,老地方。”</p>
李长庚说的“老地方”,是组织部几位核心处长偶尔小聚的一个私人会所。</p>
李长庚邀请他去那里,显然是有更深入的交流。</p>
下班后,郑仪换了一身便装,驱车前往位于城郊的“静心园”。</p>
这是一家不起眼的小院,外表朴素,内里却别有洞天。</p>
走进预订的包间,李长庚已经在座,面前摆着一壶清茶。</p>
“坐。”</p>
李长庚示意郑仪关好门。</p>
“李远这个人,你怎么看?”</p>
郑仪斟酌着词句:</p>
“专业、务实、正派,是个难得的实干型干部。”</p>
李长庚笑了笑:</p>
“就这些?”</p>
郑仪顿了顿:</p>
“他背后......”</p>
“他是老书记当年在临州时亲手培养的苗子。”</p>
李长庚直接点明:</p>
“虽然老书记退了,但影响力还在。”</p>
郑仪恍然大悟。</p>
老书记虽然已经退休,但在江东省的人脉网络依然深厚。</p>
难怪李长庚会如此重视。</p>
“我明白了。”</p>
“你明白什么?”</p>
李长庚意味深长地看着他:</p>
“我叫你来不是让你去攀附关系,而是要告诉你——”</p>
“像李远这样既有能力又有背景的干部,是我们组织部必须重点关注的。”</p>
“既不能因为他的背景特殊对待,也不能刻意回避。”</p>
郑仪点头:</p>
“我明白了,坚持组织原则,实事求是。”</p>
李长庚满意地笑了:</p>
“这还差不多。”</p>
两人一边品茶,一边聊起了近期干部调整的一些情况。</p>
临别时,李长庚突然说道:</p>
“对了,下周临州市有个重点项目观摩会,省委组织部要去个人,你去吧。”</p>
郑仪心头一动:</p>
“好的。”</p>
“李远是项目负责人,你们可以再深入交流一下。”</p>
李长庚意有所指:</p>
“组织部考察干部,不能只看档案和谈话,还要看实际工作表现。”</p>
郑仪心领神会:</p>
“我明白,一定会全面了解。”</p>
“记住。”</p>
李长庚最后叮嘱道:</p>
“组织部的人,走到哪里都要堂堂正正。”</p>
郑仪郑重点头:</p>
“您放心,我知道分寸。”</p>
离开静心园,郑仪在心里默默规划着接下来的安排。</p>
李长庚虽然强调要“堂堂正正”,但特意安排他去临州观摩会,显然是有意为他创造与李远进一步接触的机会。</p>
这种关系的经营,不需要言语上的客套,而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建立互信。</p>
郑仪很清楚,在体制内,真正可靠的关系不是靠酒桌上的称兄道弟,而是在共同的工作中建立的专业认可和人格信任。</p>
他需要做的,就是以一个组织部干部的专业和公正,赢得李远的尊重。</p>
至于更深层次的联结,则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水到渠成。</p>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3/3404/357572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