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相辅而行
推荐阅读:贬妻为妾贤德大妇她掀桌了完结篇、九龙归一诀、贬妻为妾贤德大妇她掀桌了小说免费阅读、参加前女友婚礼,现场逮捕新郎官、炮灰不走剧情,主角死活随便、极品仙医混山村、天不应、人在大理寺,开局还王妃清白、综影视:女配她迷人又危险、都市狂龙医仙、
另一边,郑仪回到会议室,翻开李远给他的那份材料,仔细审阅后,嘴角微扬。</p>
“有意思,李远已经开始布局了。”</p>
他拿起手机,给李长庚发了条简洁的消息:</p>
“李远想走‘治理型发展’路线,和张松林彻底切割。”</p>
很快,李长庚回复:</p>
“他想得挺远。”</p>
郑仪笑了。</p>
是的,李远确实想得很远。</p>
他不是在等着组织给他安排位置,而是主动告诉组织:如果要用我,我会这样做。</p>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争一个常务副市长,而是在为更长远的路做铺垫。</p>
而这,恰恰是郑仪想看到的。</p>
接下来的两天,郑仪在临州的考察工作安排得异常紧凑。</p>
他先后与十二名市管干部进行了一对一谈话,走访了三个县区,还到开发区实地查看了几个重点项目。</p>
而在所有场合,李远都表现得既专业又低调,从不越位抢风头,但该展示能力时毫不含糊。</p>
郑仪的工作组经过一周的深入考察,基本摸清了临州的情况。</p>
周五下午,郑仪召开小组内部碰头会,总结这次考察的成果。</p>
会议室内,许建林、高步等人整理好各自的笔记,等待郑仪定调。</p>
“情况基本清晰了。”</p>
郑仪合上笔记本,目光扫过众人。</p>
“张松林的问题是个别现象,临州市委班子整体上还是稳定、团结的,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p>
许建林点点头:</p>
“王学文书记虽然当初推荐了张松林,但并未参与张松林的问题,总体上是把关不严,而非同流合污。”</p>
郑仪微微颔首,目光沉静:</p>
“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这次考察的核心观点写进报告?”</p>
众人对视一眼,许建林试探性地说道:</p>
“按照常规写法,张松林事件可以作为警示教育案例,而对临州现任班子的评价,应该客观中立……”</p>
郑仪轻轻摇头:</p>
“不够。”</p>
他站起身,在会议室内踱了两步,声音沉稳:</p>
“这次张松林外逃,省里肯定会有一定震动。我们的报告不仅是汇报考察情况,还要提前一步,给出组织部的判断——临州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p>
“您的意思是……”</p>
“我们的报告要明确传递两点。”</p>
郑仪停下脚步,竖起两根手指:</p>
“第一,临州市委班子整体上仍是可靠的,不宜大动;第二,张松林的问题根源在于发展方式存在偏差,临州需要调整思路。”</p>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p>
“而调整后的思路,正好和李远的‘治理型发展’理念相契合。”</p>
许建林若有所思:</p>
“这样的话,报告就是在给李远铺路了。”</p>
郑仪微微一笑,既没有否认,也没有直接承认:</p>
“报告要实事求是,但也要有组织的导向。”</p>
众人心领神会。</p>
他并不担心自己的倾向性会被质疑,因为在这次考察的所有数据、座谈记录和干部评价中,李远的表现确实无可挑剔。</p>
组织部门的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的”考察-提拔”的机械程序,而是在考察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塑造、筛选和引导能担重任的干部。</p>
而郑仪现在,就是在做这件事。</p>
他的报告,会成为省委决策时的重要参考。</p>
而李远,也将在组织部门的认可下,顺势走上更重要的岗位。</p>
这便是政治运作中的微妙平衡,不动声色,却步步为营。</p>
郑仪的考察组离开临州那天,天气阴。</p>
政府大楼外,李远带着几名干部前来送行。</p>
他穿得并不正式,黑色夹克,素色衬衫,看起来更像是朋友间的道别。</p>
“郑处长,辛苦了。”</p>
李远伸出手,握得很稳。</p>
“临州的工作,您多指点。”</p>
郑仪笑笑:</p>
“李市长客气了,该做的工作我们都做了,接下来就看部里的安排了。”</p>
这话里有话,李远微微点头:</p>
“随时欢迎郑处长再来。”</p>
郑仪看了看表,登车前,似不经意地说道:</p>
“对了,李市长那份材料,我会好好研究的。”</p>
李远眼睛一亮,但神色未变:</p>
“那就麻烦郑处长了。”</p>
车门关上,商务车缓缓驶离,李远站在原地,目送车子远去,直到消失在街道尽头。</p>
当郑仪回到省委组织部复命时,李长庚的办公室里还坐着另一个人——副部长林向东。</p>
“郑处长,辛苦了。”</p>
林向东微笑着起身相迎。</p>
“临州这趟不容易吧?”</p>
郑仪不动声色地将考察报告递过去:</p>
“林部长,这是我们的考察总结。”</p>
林向东接过文件,却没有立刻翻开,而是看向李长庚:</p>
“老李,咱们先听听郑处长的口头汇报?”</p>
李长庚点点头:</p>
“说吧。”</p>
郑仪清楚,这是组织部门的老规矩,书面的东西总需要几分修饰,但私下的口头汇报往往能透露更多真实情况。</p>
“总体情况比预想的要好。”</p>
郑仪语气平稳。</p>
“张松林的问题虽然严重,但并未导致临州班子产生系统性风险。”</p>
他顿了顿,继续道:</p>
“王学文书记在用人上有失察之责,但和张松林的违纪行为没有直接关联。”</p>
林向东若有所思:</p>
“那他这次的表现......”</p>
“很聪明。不仅主动自我批评,还积极推荐李远接任常务副市长。”</p>
“哦?”</p>
林向东来了兴趣。</p>
“这倒是出乎意料。”</p>
郑仪点头:</p>
“李远的工作思路很清晰,提出了‘治理型发展’理念,与张松林之前那套‘引资优先’的做法截然不同。”</p>
“年轻人有想法啊。”</p>
林向东笑着看向李长庚。</p>
“我记得李远是老书记当年看好的苗子?”</p>
李长庚淡定地喝了口茶:</p>
“政绩和能力才是硬道理,背景只是锦上添花。”</p>
郑仪适时补充:</p>
“从我们考察的情况看,李远确实能力过硬。他主抓的智慧物流园项目不仅建设顺利,还创新了管理模式,得到省领导的肯定。”</p>
“那你的建议是?”</p>
林向东直截了当。</p>
郑仪早有准备:</p>
“临州现在需要一个稳定过渡。我建议继续维持班子总体稳定,只针对空缺的常务副市长岗位进行调整。”</p>
“让李远上?”</p>
“是的。”</p>
郑仪沉稳道:</p>
“这不仅能保持工作连续性,也传递了组织部门‘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导向。”</p>
林向东若有所思地看向李长庚:</p>
“老李,你觉得呢?”</p>
李长庚放下茶杯:</p>
“郑处长的建议比较稳妥。不过最终还得请示王部长。”</p>
“那是自然。”</p>
林向东转向郑仪。</p>
“你们辛苦了,报告我会仔细看的。”</p>
离开办公室后,郑仪长舒一口气。</p>
他清楚,自己的建议已经得到了领导的初步认可,接下来就要看王振国部长的意见了。</p>
“有意思,李远已经开始布局了。”</p>
他拿起手机,给李长庚发了条简洁的消息:</p>
“李远想走‘治理型发展’路线,和张松林彻底切割。”</p>
很快,李长庚回复:</p>
“他想得挺远。”</p>
郑仪笑了。</p>
是的,李远确实想得很远。</p>
他不是在等着组织给他安排位置,而是主动告诉组织:如果要用我,我会这样做。</p>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争一个常务副市长,而是在为更长远的路做铺垫。</p>
而这,恰恰是郑仪想看到的。</p>
接下来的两天,郑仪在临州的考察工作安排得异常紧凑。</p>
他先后与十二名市管干部进行了一对一谈话,走访了三个县区,还到开发区实地查看了几个重点项目。</p>
而在所有场合,李远都表现得既专业又低调,从不越位抢风头,但该展示能力时毫不含糊。</p>
郑仪的工作组经过一周的深入考察,基本摸清了临州的情况。</p>
周五下午,郑仪召开小组内部碰头会,总结这次考察的成果。</p>
会议室内,许建林、高步等人整理好各自的笔记,等待郑仪定调。</p>
“情况基本清晰了。”</p>
郑仪合上笔记本,目光扫过众人。</p>
“张松林的问题是个别现象,临州市委班子整体上还是稳定、团结的,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p>
许建林点点头:</p>
“王学文书记虽然当初推荐了张松林,但并未参与张松林的问题,总体上是把关不严,而非同流合污。”</p>
郑仪微微颔首,目光沉静:</p>
“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这次考察的核心观点写进报告?”</p>
众人对视一眼,许建林试探性地说道:</p>
“按照常规写法,张松林事件可以作为警示教育案例,而对临州现任班子的评价,应该客观中立……”</p>
郑仪轻轻摇头:</p>
“不够。”</p>
他站起身,在会议室内踱了两步,声音沉稳:</p>
“这次张松林外逃,省里肯定会有一定震动。我们的报告不仅是汇报考察情况,还要提前一步,给出组织部的判断——临州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p>
“您的意思是……”</p>
“我们的报告要明确传递两点。”</p>
郑仪停下脚步,竖起两根手指:</p>
“第一,临州市委班子整体上仍是可靠的,不宜大动;第二,张松林的问题根源在于发展方式存在偏差,临州需要调整思路。”</p>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p>
“而调整后的思路,正好和李远的‘治理型发展’理念相契合。”</p>
许建林若有所思:</p>
“这样的话,报告就是在给李远铺路了。”</p>
郑仪微微一笑,既没有否认,也没有直接承认:</p>
“报告要实事求是,但也要有组织的导向。”</p>
众人心领神会。</p>
他并不担心自己的倾向性会被质疑,因为在这次考察的所有数据、座谈记录和干部评价中,李远的表现确实无可挑剔。</p>
组织部门的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的”考察-提拔”的机械程序,而是在考察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塑造、筛选和引导能担重任的干部。</p>
而郑仪现在,就是在做这件事。</p>
他的报告,会成为省委决策时的重要参考。</p>
而李远,也将在组织部门的认可下,顺势走上更重要的岗位。</p>
这便是政治运作中的微妙平衡,不动声色,却步步为营。</p>
郑仪的考察组离开临州那天,天气阴。</p>
政府大楼外,李远带着几名干部前来送行。</p>
他穿得并不正式,黑色夹克,素色衬衫,看起来更像是朋友间的道别。</p>
“郑处长,辛苦了。”</p>
李远伸出手,握得很稳。</p>
“临州的工作,您多指点。”</p>
郑仪笑笑:</p>
“李市长客气了,该做的工作我们都做了,接下来就看部里的安排了。”</p>
这话里有话,李远微微点头:</p>
“随时欢迎郑处长再来。”</p>
郑仪看了看表,登车前,似不经意地说道:</p>
“对了,李市长那份材料,我会好好研究的。”</p>
李远眼睛一亮,但神色未变:</p>
“那就麻烦郑处长了。”</p>
车门关上,商务车缓缓驶离,李远站在原地,目送车子远去,直到消失在街道尽头。</p>
当郑仪回到省委组织部复命时,李长庚的办公室里还坐着另一个人——副部长林向东。</p>
“郑处长,辛苦了。”</p>
林向东微笑着起身相迎。</p>
“临州这趟不容易吧?”</p>
郑仪不动声色地将考察报告递过去:</p>
“林部长,这是我们的考察总结。”</p>
林向东接过文件,却没有立刻翻开,而是看向李长庚:</p>
“老李,咱们先听听郑处长的口头汇报?”</p>
李长庚点点头:</p>
“说吧。”</p>
郑仪清楚,这是组织部门的老规矩,书面的东西总需要几分修饰,但私下的口头汇报往往能透露更多真实情况。</p>
“总体情况比预想的要好。”</p>
郑仪语气平稳。</p>
“张松林的问题虽然严重,但并未导致临州班子产生系统性风险。”</p>
他顿了顿,继续道:</p>
“王学文书记在用人上有失察之责,但和张松林的违纪行为没有直接关联。”</p>
林向东若有所思:</p>
“那他这次的表现......”</p>
“很聪明。不仅主动自我批评,还积极推荐李远接任常务副市长。”</p>
“哦?”</p>
林向东来了兴趣。</p>
“这倒是出乎意料。”</p>
郑仪点头:</p>
“李远的工作思路很清晰,提出了‘治理型发展’理念,与张松林之前那套‘引资优先’的做法截然不同。”</p>
“年轻人有想法啊。”</p>
林向东笑着看向李长庚。</p>
“我记得李远是老书记当年看好的苗子?”</p>
李长庚淡定地喝了口茶:</p>
“政绩和能力才是硬道理,背景只是锦上添花。”</p>
郑仪适时补充:</p>
“从我们考察的情况看,李远确实能力过硬。他主抓的智慧物流园项目不仅建设顺利,还创新了管理模式,得到省领导的肯定。”</p>
“那你的建议是?”</p>
林向东直截了当。</p>
郑仪早有准备:</p>
“临州现在需要一个稳定过渡。我建议继续维持班子总体稳定,只针对空缺的常务副市长岗位进行调整。”</p>
“让李远上?”</p>
“是的。”</p>
郑仪沉稳道:</p>
“这不仅能保持工作连续性,也传递了组织部门‘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导向。”</p>
林向东若有所思地看向李长庚:</p>
“老李,你觉得呢?”</p>
李长庚放下茶杯:</p>
“郑处长的建议比较稳妥。不过最终还得请示王部长。”</p>
“那是自然。”</p>
林向东转向郑仪。</p>
“你们辛苦了,报告我会仔细看的。”</p>
离开办公室后,郑仪长舒一口气。</p>
他清楚,自己的建议已经得到了领导的初步认可,接下来就要看王振国部长的意见了。</p>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3/3404/357573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