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夫子该努力了
推荐阅读:沈青云周雪最新章节免费观看、抗战:从亮剑开始的批发帝国、傅律师,太太说她不回头了、快穿:恶毒白月光又被强取豪夺了、炼器修仙传、九阳武神、崩铁:没开玩笑,对面一个谱尼、北宋第一女官、穿成向导,被六个顶级哨兵盯上了、开局女帝反派宠臣,我为所欲为、
流水席结束,陈砚和周既白收拾好去了府学。</p>
在两家人不舍时,杨夫子却是满面春风。</p>
等两人一走,杨夫子就过起自已的悠闲生活。</p>
天不亮,他就带上一整天的干粮和水,将鱼竿、木桶、凳子等,在河边一坐就是一整天。</p>
傍晚顶着晚霞归家,颇为自得。</p>
或许是身心舒畅了,他的头发也不怎么掉了,这让他越发欢喜。</p>
这样的好日子在一个月后戛然而止。</p>
看着眼前坐着的满脸严肃的陈砚,杨夫子有些恍惚:“你说什么?”</p>
“请夫子与我们一同去府城。”</p>
陈砚端肃道。</p>
杨夫子只觉眼前一黑,差点想装死。</p>
他仿佛看到一条条鱼长了翅膀,从他眼前飞过,冲进河里,摆动着大尾巴越游越远。</p>
杨夫子扶着额头,沉声道:“你们在府学读书,为师去了有何用?”</p>
“我二人入了府学才知,府学并非整日授课,多数时间都是生员们自学或做文章,只需隔些时日将文章呈上去给教谕看后指点。即便上课,教谕们也并不费心教导,只拿着书念罢了。”</p>
陈砚已是生员,穿的是青色襕衫,也是俗称的青衿。</p>
此时端坐在杨夫子面前,多了几分书生气,只是面容颇为严肃:“各生员都在府学之外有名师答疑,学生又岂能虚度光阴?”</p>
杨夫子干笑两声:“若有不懂,也可问教谕。”</p>
何必折磨他一个糟老头子。</p>
陈砚更严肃了几分:“夫子该知,教谕们不过混日子养家糊口,并不真正在意我等学得如何。”</p>
原本陈砚对府学充满期待,以为能遇见许多名家大儒,可多多请教。</p>
去了才发觉整个府学的学生极散漫。</p>
教谕们只讲四书五经,还是用的各种陈砚早看过的注释本照着念,到点后将书一收,转头就走。</p>
连学生喊都不停。</p>
他连着拦了教谕好几次,都被教谕不耐烦地打发了。</p>
甚至连陈砚写的文章也不愿多看一眼。</p>
“你不用费劲了,府学的教谕无法参加科考,待在府学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不会受累教导学生。”</p>
说话的是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身穿青衫,长得极为周正,只是脸有些黑,手上也有常年劳作的厚茧子。</p>
一番交谈后,陈砚方知那人叫李景明,与他同一批参加院试。</p>
“你可还记得我?”</p>
李景明双眼满是斗志。</p>
陈砚当然不知道,放榜时他根本没去看过,怎么可能知道第二名是谁。</p>
他毫无负担地笑道:“当然记得。”</p>
李景明盯着他的笑脸:“我是多少名?”</p>
陈砚:“打破砂锅问到底可不是明智之举。”</p>
寒暄时的记得是给彼此留脸面,再细问就不礼貌了。</p>
李景明:“我是第二名,输给了你。”</p>
陈砚:“哦,我记得你就在我名字下边,你很厉害。”</p>
李景明一向自傲。</p>
哪怕以前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穿着露脚趾的破鞋子,他的头也是高高扬起。</p>
而此刻,他不得不低下头看陈砚。</p>
李景明沉默了许久,方才道:“乡试时我必不输给你。”</p>
陈砚:“那你要努力了,想要赢我的人挺多的。”</p>
你算老几。</p>
李景明:“……”</p>
头一次见比他还狂的人。</p>
不过他并不认为陈砚无礼。</p>
有才学的人总是自视甚高,陈砚有傲的底气。</p>
李景明并不想胜之不武,当即道:“我已拜了吴衍老先生为师,你若只靠府学的教谕,必会输给我。”</p>
听到吴衍这个名字,就连陈砚也讶然了。</p>
这位老先生可是当代有名的大儒,若单论才学,不在何若水之下。</p>
不过老先生并未入仕,常年在各地讲学,受到无数士子的追捧。</p>
凡是他讲学,必是座无虚席。</p>
心生危机的陈砚一到休沐日,就急匆匆赶来找杨夫子。</p>
“他李景明拜了师,我也拜了师,只要咱们够努力,根本不可能输给他们。”</p>
杨夫子按住跳个不停地眼角,反手指着自已,错愕问道:“你让我跟吴老先生比?”</p>
人家可是当代名师,他不过一乡野先生,如何比?</p>
陈砚毫不犹豫点头,郑重道:“夫子莫要自谦,您虽没那吴衍名气大,才学却是不输他的。何况您还教出了我这个院案首,还有两名进士弟子,可见您才学不凡。”</p>
杨夫子脸颊也跟着跳:“上任状元是吴老先生的学生。”</p>
“夫子有许多地方比他强。”</p>
杨夫子追问:“哪些地方?”</p>
“夫子比他年轻,还有机会教出更多状元。”</p>
陈砚坚定道。</p>
杨夫子:“状元岂是那般好教的?”</p>
陈砚坚定道:“夫子你更该努力才行。”</p>
一旁的周既白跟着点头:“陈砚说得对,夫子您不可再懈怠了。”</p>
杨夫子只觉得头又痒起来了。</p>
杨夫子到底还是打包了自已的行李,坐上了周家的牛车,跟着两名学生去了府城,在府学附近租了套一进的小宅子,过上了抄书、修改两人文章,替两人答疑解惑的日子。</p>
府学里的教谕们虽懈怠,学风也散漫,可府学有一大好处,那就是藏书多。</p>
府学有一栋三层高的藏书阁,府学的学生多是在此地自学读书。</p>
陈砚在里面待了两日,将书大致翻了一遍后,深知此地的价值,往常就在此地看书。</p>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砚的记性更好了,很多书只用读一遍就能记住。</p>
只要没课,他就会如饥似渴地背书。</p>
背得多了,便越发感叹此地藏书的丰富。</p>
尤其是关于《春秋》的各种解读,简直让他大开眼界,仿佛突然顿悟了。</p>
作为府学的学生,每次可从藏书阁借一本书出去,待读完再还回来。</p>
陈砚便利用这个规矩,时常借各种关于《春秋》的书出来让杨夫子抄写。</p>
一来是为了让杨夫子也能跟着读这些书,二来也是他们的藏书实在太少,抄一本就多一本。</p>
等他们离开府学后,想看这些书都看不到,不如让闲得无事的杨夫子抄写。</p>
杨夫子每日虽是精疲力尽,却也发觉自已多了不少感悟,而陈砚的文章进步更是神速。</p>
如此下去,下一届乡试陈砚也该榜上有名。</p>
不过乡试的意外也是极多,不到真正放榜,谁也不知具体情况如何。</p>
就在杨夫子整个人日渐憔悴时,他的救星——周荣游学归来了。</p>
在两家人不舍时,杨夫子却是满面春风。</p>
等两人一走,杨夫子就过起自已的悠闲生活。</p>
天不亮,他就带上一整天的干粮和水,将鱼竿、木桶、凳子等,在河边一坐就是一整天。</p>
傍晚顶着晚霞归家,颇为自得。</p>
或许是身心舒畅了,他的头发也不怎么掉了,这让他越发欢喜。</p>
这样的好日子在一个月后戛然而止。</p>
看着眼前坐着的满脸严肃的陈砚,杨夫子有些恍惚:“你说什么?”</p>
“请夫子与我们一同去府城。”</p>
陈砚端肃道。</p>
杨夫子只觉眼前一黑,差点想装死。</p>
他仿佛看到一条条鱼长了翅膀,从他眼前飞过,冲进河里,摆动着大尾巴越游越远。</p>
杨夫子扶着额头,沉声道:“你们在府学读书,为师去了有何用?”</p>
“我二人入了府学才知,府学并非整日授课,多数时间都是生员们自学或做文章,只需隔些时日将文章呈上去给教谕看后指点。即便上课,教谕们也并不费心教导,只拿着书念罢了。”</p>
陈砚已是生员,穿的是青色襕衫,也是俗称的青衿。</p>
此时端坐在杨夫子面前,多了几分书生气,只是面容颇为严肃:“各生员都在府学之外有名师答疑,学生又岂能虚度光阴?”</p>
杨夫子干笑两声:“若有不懂,也可问教谕。”</p>
何必折磨他一个糟老头子。</p>
陈砚更严肃了几分:“夫子该知,教谕们不过混日子养家糊口,并不真正在意我等学得如何。”</p>
原本陈砚对府学充满期待,以为能遇见许多名家大儒,可多多请教。</p>
去了才发觉整个府学的学生极散漫。</p>
教谕们只讲四书五经,还是用的各种陈砚早看过的注释本照着念,到点后将书一收,转头就走。</p>
连学生喊都不停。</p>
他连着拦了教谕好几次,都被教谕不耐烦地打发了。</p>
甚至连陈砚写的文章也不愿多看一眼。</p>
“你不用费劲了,府学的教谕无法参加科考,待在府学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不会受累教导学生。”</p>
说话的是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身穿青衫,长得极为周正,只是脸有些黑,手上也有常年劳作的厚茧子。</p>
一番交谈后,陈砚方知那人叫李景明,与他同一批参加院试。</p>
“你可还记得我?”</p>
李景明双眼满是斗志。</p>
陈砚当然不知道,放榜时他根本没去看过,怎么可能知道第二名是谁。</p>
他毫无负担地笑道:“当然记得。”</p>
李景明盯着他的笑脸:“我是多少名?”</p>
陈砚:“打破砂锅问到底可不是明智之举。”</p>
寒暄时的记得是给彼此留脸面,再细问就不礼貌了。</p>
李景明:“我是第二名,输给了你。”</p>
陈砚:“哦,我记得你就在我名字下边,你很厉害。”</p>
李景明一向自傲。</p>
哪怕以前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穿着露脚趾的破鞋子,他的头也是高高扬起。</p>
而此刻,他不得不低下头看陈砚。</p>
李景明沉默了许久,方才道:“乡试时我必不输给你。”</p>
陈砚:“那你要努力了,想要赢我的人挺多的。”</p>
你算老几。</p>
李景明:“……”</p>
头一次见比他还狂的人。</p>
不过他并不认为陈砚无礼。</p>
有才学的人总是自视甚高,陈砚有傲的底气。</p>
李景明并不想胜之不武,当即道:“我已拜了吴衍老先生为师,你若只靠府学的教谕,必会输给我。”</p>
听到吴衍这个名字,就连陈砚也讶然了。</p>
这位老先生可是当代有名的大儒,若单论才学,不在何若水之下。</p>
不过老先生并未入仕,常年在各地讲学,受到无数士子的追捧。</p>
凡是他讲学,必是座无虚席。</p>
心生危机的陈砚一到休沐日,就急匆匆赶来找杨夫子。</p>
“他李景明拜了师,我也拜了师,只要咱们够努力,根本不可能输给他们。”</p>
杨夫子按住跳个不停地眼角,反手指着自已,错愕问道:“你让我跟吴老先生比?”</p>
人家可是当代名师,他不过一乡野先生,如何比?</p>
陈砚毫不犹豫点头,郑重道:“夫子莫要自谦,您虽没那吴衍名气大,才学却是不输他的。何况您还教出了我这个院案首,还有两名进士弟子,可见您才学不凡。”</p>
杨夫子脸颊也跟着跳:“上任状元是吴老先生的学生。”</p>
“夫子有许多地方比他强。”</p>
杨夫子追问:“哪些地方?”</p>
“夫子比他年轻,还有机会教出更多状元。”</p>
陈砚坚定道。</p>
杨夫子:“状元岂是那般好教的?”</p>
陈砚坚定道:“夫子你更该努力才行。”</p>
一旁的周既白跟着点头:“陈砚说得对,夫子您不可再懈怠了。”</p>
杨夫子只觉得头又痒起来了。</p>
杨夫子到底还是打包了自已的行李,坐上了周家的牛车,跟着两名学生去了府城,在府学附近租了套一进的小宅子,过上了抄书、修改两人文章,替两人答疑解惑的日子。</p>
府学里的教谕们虽懈怠,学风也散漫,可府学有一大好处,那就是藏书多。</p>
府学有一栋三层高的藏书阁,府学的学生多是在此地自学读书。</p>
陈砚在里面待了两日,将书大致翻了一遍后,深知此地的价值,往常就在此地看书。</p>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砚的记性更好了,很多书只用读一遍就能记住。</p>
只要没课,他就会如饥似渴地背书。</p>
背得多了,便越发感叹此地藏书的丰富。</p>
尤其是关于《春秋》的各种解读,简直让他大开眼界,仿佛突然顿悟了。</p>
作为府学的学生,每次可从藏书阁借一本书出去,待读完再还回来。</p>
陈砚便利用这个规矩,时常借各种关于《春秋》的书出来让杨夫子抄写。</p>
一来是为了让杨夫子也能跟着读这些书,二来也是他们的藏书实在太少,抄一本就多一本。</p>
等他们离开府学后,想看这些书都看不到,不如让闲得无事的杨夫子抄写。</p>
杨夫子每日虽是精疲力尽,却也发觉自已多了不少感悟,而陈砚的文章进步更是神速。</p>
如此下去,下一届乡试陈砚也该榜上有名。</p>
不过乡试的意外也是极多,不到真正放榜,谁也不知具体情况如何。</p>
就在杨夫子整个人日渐憔悴时,他的救星——周荣游学归来了。</p>
本文网址:http://www.idsra.com/xs/8/8678/809668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idsr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